臭橘散

臭橘散

CHOU J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7.0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50%
肺經 50%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臭橘散方中加入皁莢,乃取其消腫止痛,解毒殺蟲之效。

皁莢味苦、性寒,歸脾、胃、大腸經。其含有皁苷、黃酮類等活性成分,具備以下功效:

  1. 消腫止痛:皁莢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外傷腫痛、跌打損傷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解毒殺蟲:皁莢具有殺菌、抗炎作用,可治療皮膚濕疹、瘡瘍腫毒等病症,亦可驅除腸道寄生蟲。

臭橘散主治濕熱蘊結,皮膚瘡瘍,瘙癢難忍等症。皁莢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消腫止痛、解毒殺蟲功效,進一步促進瘡瘍癒合,減輕患者痛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臭橘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臭橘散主治「痔疾」,即現代所稱之痔瘡。傳統中醫認為痔瘡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或風燥傷絡所致,可見肛門腫痛、出血、脫垂等症狀。此方以「存性」炮製法(部分炭化保留藥性)製成散劑,配合溫酒或米飲送服,推測其功效為收斂止血、化瘀散結,適用於痔瘡出血或腫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臭橘(主藥)

    • 臭橘可能指「枸橘」(枳殼或枳實的未成熟果實),其性味辛苦溫,傳統用於破氣消積、行滯化瘀。《本草綱目》記載其能「下結氣,通大腸」,推測可緩解痔瘡氣滯血瘀之腫痛。
    • 經「存性」炮製後,炭化成分能增強收斂止血之效,類似地榆、槐角等炭藥用於痔血的思路。
  2. 麝香(佐使藥)

    • 方中提及以麝香溫酒調服,麝香具活血通經、散結止痛之效,可助臭橘化瘀,並引藥直達病所(下焦)。
    • 溫酒或陳米飲為引:酒能行藥勢,助活血;米飲和胃,緩和臭橘辛燥之性。

三、藥方配伍推論
此方以單味臭橘為主,結合「炭藥止血」與「行氣活血」雙重作用:

  • 炭化存性:減少臭橘辛散之性,增強收斂之力,適用於痔瘡出血。
  • 氣血並調:臭橘破氣,麝香活血,共奏散瘀消腫之效,針對痔瘡氣滯血瘀之本。

四、治療原理
中醫認為痔瘡發病與「大腸濕熱」「血脈瘀阻」相關。臭橘散通過:

  1. 局部作用:炭藥直接收斂瘡面,減少出血。
  2. 全身調節:行氣活血以改善肛門血循,緩解瘀滯腫痛。
    符合傳統「結者散之」「血見黑則止」的治療思路。

(註:本方現代應用需考證臭橘確切品種及安全性,此處僅依古籍記載推論。)

傳統服藥法


臭橘不拘多少。
上藥用瓷瓶子一枚,紙數重,磚一片壓口,次用炭火籠作火爐燒真橘,候煙去九分存性,只置瓶內,急以紙並磚子壓口,候冷,為細散。
每服2錢匕,麝香溫酒或陳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臭橘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一。 組成:臭橘不拘多少。 主治:痔疾。

臭橘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一。 組成:臭橘、皂莢子各不拘多少。 主治:痔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