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柿蘸散
SHI ZH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陽綱目》卷二十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7.00)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50%
肺經 50%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柿蘸散中包含皁莢,主要原因有二:
- 潤腸通便: 皁莢性寒,味甘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柿蘸散為治療便祕的方劑,皁莢可幫助潤滑腸道,促進糞便排出,緩解便祕症狀。
- 消積化滯: 皁莢亦有消積化滯的作用,可以幫助消化積滯的食物,促進腸胃蠕動,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柿蘸散中常配伍其他消食導滯的藥物,皁莢可增強其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柿蘸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喘嗽久不癒」,針對慢性咳嗽、氣喘遷延不愈之證。古代醫家認為,久咳多因痰濁壅肺、氣機不利,或肺氣虛弱兼夾痰阻所致。本方通過祛痰、瀉肺、止咳的組合,標本兼顧,尤其適合痰壅實邪未清而正氣未大虛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主藥:皂角(不蛀者)
- 性味辛鹹溫,入肺、大腸經,具強烈祛痰開竅之效。《本草綱目》載其「通肺及大腸氣,治風痰喘咳」,能滌蕩痰涎,疏通氣道。
- 炮製時去皮弦(減緩刺激性),並以童便浸漬(傳統認為可增強降火、化瘀之效),再火炙乾燥(緩和峻烈之性),最終製成細末以精準控制用量。
輔藥:巴豆(去皮)
- 性味辛熱大毒,峻下冷積、逐痰行水。《藥性論》提其「破痰癖留飲,利大小腸」,此處取其瀉肺中寒痰、通閉塞之功。
- 巴豆一粒塞入皂角孔中,經童便浸與火炙,部分毒性被緩解,轉為「緩攻」之用,與皂角協力攻逐深伏痰涎。
佐使:乾柿或白砂糖
- 乾柿甘寒,能潤肺止血、止嗽。《名醫別錄》言其「主通鼻耳氣,治腸不足」,可緩和皂角、巴豆之燥烈,保護肺陰。
- 白砂糖甘平,亦可潤肺和中,作為替代品,旨在避免藥後傷津,並助藥力緩釋。
配伍思維與作用機理:
- 峻藥緩投:皂角與巴豆均為峻烈之品,但通過炮製(浸、炙)和微量使用(「每用1字」約0.3-0.5克),改為漸消痰積,避免暴瀉傷正。
- 痰去咳自止:痰濁為久咳之根,皂角化痰開閉,巴豆攻逐痰飲,從肺與大腸兩途分消痰濕(肺與大腸相表裡),使氣道得通、喘嗽自平。
- 護正顧標:乾柿或砂糖於臨睡服用,既能矯味,又可潤燥,防止攻邪太過而耗氣陰,符合「治實當顧虛」的辨證思維。
總結:此方以「滌痰瀉肺」為核心,通過少量峻藥的巧妙配伍,針對痰壅氣逆之頑固咳喘,體現了古代醫家「以通為補」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不蛀皂角1錠(去皮弦)。
劈作兩片,安子,每孔內入去皮巴豆一粒,以線扎定,童便浸一宿,火上炙乾,為細末。
每用1字,臨睡用乾柿蘸嚼吃下。如無乾柿,以白砂糖代之。
忌湯水諸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柿蘸散, 出處:《濟陽綱目》卷二十八。 組成:不蛀皂角1錠(去皮弦)。 主治:喘嗽久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