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石丸
ER SH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六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63)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肺經 25%
腎經 13%
心經 13%
胃經 11%
脾經 11%
肝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石丸方劑中包含磁石,其主要原因為:
- 鎮心安神: 磁石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平肝熄風的功效。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磁石能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 降逆止嘔: 磁石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胃氣上逆、嘔吐不止等症狀。
二石丸方劑中磁石的加入,能有效改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胃氣上逆等症狀,起到安神定志、降逆止嘔的作用。
二石丸方劑中含有硇砂,主要原因如下:
- 硇砂具有燥濕化痰、清熱解毒之效,與二石丸其他藥材如石膏、知母等,共同發揮清熱瀉火、燥濕化痰之功效,用於治療熱痰壅肺、咳嗽喘促等症。
- 硇砂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藥效,例如硇砂與石膏、知母等藥材配伍,可加強清熱瀉火之效,並抑制痰液的生成,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石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脾腎久虛」所致諸症,表現為臍腹長期冷痛、視力模糊、聽力減退、身體沉重、足部疼痛、行動困難、腿膝無力等。此類症狀多因腎陽不足(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脾陽虛弱(脾主四肢肌肉)所致,導致下焦虛寒、氣血不溫、清竅失養。
組成與邏輯推論:
磁石(火煅醋淬):
- 性味鹹寒,入腎、肝經,傳統用於補腎益精、潛陽納氣。
- 煅後醋淬可增強其沉降收斂之性,尤善引藥入腎,改善「目暗耳焦」(腎開竅於耳,精血不足則耳目失養)。
- 現代觀點:含鐵質,或可促進造血功能,間接改善氣血虛弱之症。
硇砂:
- 性味鹹苦辛溫,有毒,善消積軟堅、破瘀散結。
- 此方用量僅0.5兩(約磁石的1/4),應是取其溫通之性,助磁石散下焦陳寒(「臍腹痼冷」),兼化陰濁瘀滯。
- 現代觀點:氯化銨類成分可能刺激黏膜,促進代謝,但需嚴格控量。
配伍邏輯:
- 磁石+硇砂:
- 一補一泄,磁石固腎益精,硇砂溫通散寒,共解「痼冷」之根。
- 磁石之沉降可制硇砂辛烈上行之弊,引藥力下行至丹田(下焦)。
- 羊腎佐制:
- 以羊腎(動物腎臟)煎汁為引,中醫取「以臟補臟」之意,增強補腎填精之效。
- 酒、鹽湯送服:酒行藥勢,鹽引藥入腎,協同溫通下焦。
治療原理:
- 補腎壯陽:磁石與羊腎共補腎精,硇砂溫散寒邪,改善腎虛導致的筋骨無力、耳目失聰。
- 暖脾散寒:硇砂辛溫走竄,破除臍腹冷積,間接助脾陽運化(脾腎陽氣互根)。
- 強筋骨:腎主骨,補腎即能強健筋骨,磁石之重鎮亦有安定作用,或緩解行步艱難之症。
潛在藥理推測:
- 磁石可能調節神經功能(改善聽覺、運動協調),硇砂局部刺激或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組織粘連(如「足痛」或與氣血瘀滯相關)。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衍,未涉及現代臨床驗證。)
傳統服藥法
磁石2兩(火煅醋淬七遍),硇砂0.5兩。
補丹田,壯筋骨。
上2味,捶碎,入砂盒子內,鹽泥固濟。木炭火燒令通赤,候冷取出細研。以酒煮羊腎1對,細切,爛研取汁,入少面為糊,丸如梧桐子大,陰乾。
每服30丸,空心、食前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石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六。 組成:磁石2兩(火煅醋淬7遍),硇砂半兩。 主治:補丹田,壯筋骨。主治:脾腎久虛,臍腹痼冷,目暗耳焦,身重足痛,行步艱難,腿膝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