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靈丸

百靈丸

BAI L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中性 (0.9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胃經 23%
肝經 16%
心經 12%
脾經 9%
膀胱經 4%
腎經 4%
大腸經 4%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百靈丸中加入豬牙皁,其主要原因在於豬牙皁的藥性與功效。

豬牙皁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它能有效治療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而百靈丸本身也是一種清熱解毒的藥物,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等疾病。因此,加入豬牙皁可以增強百靈丸的清熱解毒功效,提高其治療效果。

百靈丸中包含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1. 開竅醒神: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之效。百靈丸常用於治療神志昏迷、痰涎壅盛、驚厥抽搐等症,麝香能起到醒腦開竅,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氧的作用,有助於恢復神志。
  2. 活血化瘀:麝香具活血化瘀的功效,可通經活絡,改善血液循環,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百靈丸中加入麝香,能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加速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百靈丸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開竅醒神等功效。

  1. 清熱解毒: 冰片性寒,能清熱解毒,針對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有效。
  2. 消腫止痛: 冰片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可緩解因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因此,百靈丸中加入冰片,可有效改善因熱毒引起的咽喉不適,並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

百靈丸中包含射干,主要因其具有清熱解毒、利咽開音之功效。

射干性寒,味苦,入肺經,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對於外感熱邪、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射干還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對於痰熱壅肺、咳嗽氣喘等症狀亦有所幫助。

因此,百靈丸中加入射干,旨在清熱解毒,利咽開音,輔助治療相關病症。

百靈丸中加入玄參,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肺、腎經。其清熱解毒功效可針對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熱毒症狀;而涼血消腫作用則有助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炎症,如癰腫、丹毒等。

百靈丸通常用於治療呼吸道感染、咽喉炎等病症,玄參的加入有助於清熱解毒,緩解炎症,達到更好的療效。

百靈丸中添加桔梗,主要源於其宣肺止咳的功效。桔梗味辛甘,性平,歸肺經,具有開宣肺氣、止咳化痰的作用。

當肺氣鬱閉,痰濁阻滯,導致咳嗽痰多時,桔梗能宣通肺氣,利氣化痰,使痰液易於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此外,桔梗還具有消腫排膿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肺部感染引起的咳嗽。因此,桔梗的加入可有效增強百靈丸的止咳化痰功效,使其更能有效治療咳嗽痰多等症狀。

百靈丸中包含滑石,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滲濕: 滑石性滑潤,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可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可增強利水效果,達到治療目的。
  2. 清熱解毒: 滑石性寒涼,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解濕熱,緩解發熱、口渴、尿赤等症狀。在百靈丸中,滑石可與其他清熱解毒藥材協同作用,提升藥效。

百靈丸中含有雄黃,主要是利用其解毒功效。雄黃性溫,味辛,具有殺蟲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在傳統醫學中,雄黃被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皮膚病、蛇蟲咬傷等病症,並有驅邪的作用。

由於雄黃具有一定的毒性,百靈丸的配伍中會加入其他藥材,以減輕毒性、增強療效。同時,應遵醫囑服用,避免自行服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百靈丸中添加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百靈丸方劑中可能含有性味偏寒或燥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中和其偏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身體造成副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使藥力更加有效地發揮。例如,甘草可以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增強人參的補益作用等。百靈丸方劑中可能加入一些補益氣血、增強體質的藥物,甘草的加入可以增強這些藥物的作用,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靈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一切咽喉急症」,古代所指咽喉急症多為風痰壅塞、喉痹腫痛、痰涎纏喉甚或窒息危候。其病機多與風痰上攻、痰熱閉阻咽喉相關,症見呼吸急促、痰鳴窒塞、吞嚥困難,或伴抽搐痙攣(如「搐搦」)。方中強調「化涎、除搐搦」,顯示其核心作用在於豁痰開閉、熄風止痙,適用於痰涎壅盛兼風動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豁痰開閉(針對痰涎壅塞):

    • 黑鉛、水銀:二藥結砂(古代丹藥製法),性沉降而重墜,能「墜痰下氣」,清代張秉成《本草便讀》謂鉛「鎮心安魂,墜痰降火」,水銀「善走竄,通經絡,逐痰涎」。此配伍直折痰熱上衝之勢,急開咽喉閉塞。
    • 天南星、白附子:均經炮製減毒,性辛溫燥烈,專化風痰。天南星「主風痰壅塞」(《本草綱目》),白附子「引藥勢上行,治面風遊走」(《本草求真》),二者協同祛風化痰,針對痰阻喉關之標急。
  2. 熄風止痙(針對搐搦風動):

    • 乾蠍、天麻、蟬殼:三藥均入肝經,熄風定驚。全蠍「穿筋透骨,熄風止痙」;天麻「主諸風濕痹,小兒驚癇」;蟬殼「散風熱,利咽喉,退驚癇」。合用之,既可解外風襲喉之痙攣,亦能平內風上擾之抽搐。
  3. 通竅醒神(助藥速效):

    • 麝香、牛黃:麝香「通諸竅,開經絡」;牛黃「清心化痰,利驚定魄」。二者為「芳香走竅」經典組合,助諸藥穿透痰濁膠結之勢,速達病所,兼防痰蒙清竅之變。
  4. 賦形與護胃:

    • 糯米飯為丸:緩和諸藥峻烈之性,避免傷胃,符合「治急症暫用」之制方思路。

方劑特點與推理:
此方以「重墜豁痰」為君(黑鉛、水銀),「燥痰熄風」為臣(南星、白附子、蠍、天麻),「香竅醒神」為佐(麝香、牛黃),形成「降痰—化痰—通竅」三層次攻勢,尤適宜風痰挾熱、閉阻咽喉之急症。然因含金石毒藥,古代必用糯米製丸,且劑量極小(黍米大,每服2丸),強調中病即止,避免積蓄為害。

傳統服藥法


黑鉛1分,水銀1分(2味同結作砂子,細研),天南星1分(炮裂),白附子1分(炮裂),乾蠍1分(微炒),天麻1分,蟬殼1分(微炒),麝香1錢(細研),牛黃1分(細研)。
化涎,除搐搦。
上為末,糯米飯為丸,如黍米大。
每服2丸,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 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小兒驚巒急性脊髓灰白質炎四肢抽搐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百靈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五。 組成:芫花(醋浸,炒乾)1分,蒺藜子(炒去角)1分,地龍(炒)1分,茴香子(炒)1分,地丁1分。 主治:耳重。

百靈丸, 出處:《梅氏驗方新編》卷一。 組成:豬牙皂1兩,真麝香1錢,梅花冰片1錢,射乾片1兩5錢,炒牛蒡子1兩5錢,大玄參2兩,苦桔梗2兩,淨滑石8兩,淨雄黃2錢,生甘草1兩。 主治:一切咽喉急症。

百靈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黑鉛1分,水銀1分(2味同結作砂子,細研),天南星1分(炮裂),白附子1分(炮裂),乾蠍1分(微炒),天麻1分,蟬殼1分(微炒),麝香1錢(細研),牛黃1分(細研)。 主治:化涎,除搐搦。主治:小兒急驚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