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堂散

拜堂散

BAI T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大腸經 15%
胃經 15%
膽經 14%
肺經 7%
腎經 7%
心經 7%
脾經 7%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膽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拜堂散]的組成中,包含[銅綠]。銅綠在該方中起到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作用。拜堂散是一種外用藥物,適用於治療皮膚潰瘍、燒傷等症狀。銅綠能夠幫助清除傷口處的病原體,促進傷口愈合,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防腐效果。在方劑中,銅綠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然而,由於銅綠具有一定毒性,使用時必須注意控制劑量,以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拜堂散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其收斂止瀉、燥濕止癢的功效。

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入肺、大腸經。其富含鞣酸,具有強烈的收斂作用,能抑制腸道蠕動,減少腸液分泌,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同時,五倍子也能抑制皮膚真菌和細菌的生長,並能收斂皮膚組織,減輕瘙癢和炎症,因此也能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

因此,拜堂散中加入五倍子,可有效改善腹瀉和皮膚瘙癢等症狀。

拜堂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膽經,具有清心瀉火、除煩止渴、燥濕止瀉、解毒殺蟲的功效。

拜堂散為清熱解毒之劑,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而黃連的清熱解毒作用,可直接針對病因,起到清熱瀉火、消腫止痛的效果。

此外,黃連的燥濕止瀉作用,亦可幫助緩解因熱毒熾盛引起的腸胃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拜堂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拜堂散主治「爛風眼」,即由風熱或濕熱上攻所致的眼瞼潰爛、赤腫癢痛、分泌物增多等症。此症類似於現代醫學的瞼緣炎(眼瞼邊緣發炎)或化膿性結膜炎,「爛」字強調局部糜爛、滲液的特徵,「風眼」則反映病因與外感風邪或風熱相關。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僅用五倍子一味,其治療邏輯如下:

  1. 藥性與功效

    • 五倍子為漆樹科植物鹽膚木的蟲癭,味酸澀、性寒,歸肺、大腸、腎經。
    • 傳統用途以收斂固澀為主,外用能「收濕斂瘡」(《本草綱目》),對濕瘡潰爛、黏膜滲液有直接抑制作用。
  2. 針對「爛風眼」的機理

    • 收斂潰面:五倍子含高量鞣酸(50-70%),可凝固蛋白質,形成保護膜,減少眼瞼潰瘍處的滲液與分泌物,促進瘡面乾燥。
    • 清熱解毒:其寒性可緩解局部熱毒,抑制化膿性感染,符合「風熱致爛」的病機。
    • 止血止癢:鞣酸能收縮血管、減少充血,間接緩解眼瞼赤腫搔癢。
  3. 外用法特點

    • 直接將細末乾貼患處,利用其粉末的吸附性,吸收滲出液,同時形成藥效集中作用。此法避免水煎外洗的繁瑣,適合急性糜爛病症。

三、推理延伸功效
根據五倍子特性,此方可能擴展應用於:

  • 其他黏膜濕爛病症,如口腔潰瘍、皮膚濕疹滲液。
  • 輕微外傷出血或瘡瘍久不收口(需配合其他藥材加強生肌)。

四、總結
拜堂散以單味五倍子「酸收寒清」之力,針對風眼糜爛的濕、熱、滲三大特徵,體現中醫「簡便效廉」的外治理念。其核心在於收斂濕瘡、抑制分泌,輔以清熱,符合中醫「急則治標」的局部處理思維。

傳統服藥法


五倍子
上為細末。
乾貼赤處便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收斂作用,不宜長期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拜堂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七十引《煙霞聖效》。 組成:五倍子。 主治:風赤眼。

拜堂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六十七引《脩月魯般經》。 組成:銅青2錢,五倍子半兩,黃連半兩。 主治:爛風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