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連散

胡連散

HU LIA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8%
胃經 18%
肝經 18%
肺經 9%
腎經 9%
心經 9%
膽經 9%
脾經 9%
大腸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胡連散中含有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效。胡連散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心煩口渴、舌紅苔黃、大便乾燥等症狀,黃連正是其清熱瀉火的主藥。
  2. 解毒止痢: 黃連還能解毒止痢,對於濕熱下注引起的痢疾、腹痛等症狀,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胡連散中添加黃連,除了清熱瀉火外,也起到解毒止痢的輔助功效。

胡連散中包含五倍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收斂止血:五倍子性寒收斂,具有止血生肌的功效,可以治療外傷出血、潰瘍出血等症狀。胡連散本身就有止血功效,五倍子的加入可以增強止血效果,更能有效控制出血。
  2. 清熱解毒:五倍子亦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緩解外傷感染引起的發炎和疼痛。胡連散多用於外傷感染,五倍子的加入可以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胡連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陰生瘡腫痛」,即下陰部位(如外陰、會陰)因濕熱蘊結或感染所致之瘡瘍腫痛。中醫理論中,此類病症多與濕熱毒邪下注、局部氣血壅滯相關,症見紅腫、糜爛、滲液或疼痛。胡連散以外用散劑形式直接敷於患處,旨在清熱解毒、燥濕斂瘡,緩解局部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胡粉(鉛粉)

    • 性味辛寒,傳統外用具解毒生肌、收濕斂瘡之效。其辛散寒涼之性可抑局部熱毒,收斂之效有助減少瘡面滲液,促進瘡口癒合。
    • 鉛粉為古代常用外治藥物,雖現代已知其毒性,然古代醫家取其「以毒攻毒」之性,用於濕熱瘡瘍。
  2. 黃連末

    • 苦寒沉降,為清熱燥濕要藥,尤善瀉火解毒。外用可直接作用於瘡面,清除濕熱毒邪,抑制局部炎症(紅腫熱痛)。
    • 黃連之抗菌抗感染作用,契合現代醫學對「陰瘡」多與感染相關的認識。
  3. 五倍子末

    • 酸澀性寒,外用長於收斂止血、固瘡消腫。其鞣質成分可促使蛋白質凝固,形成保護層,減少滲出,並緩解疼痛。
    • 與胡粉協同增強斂瘡效果,且寒性輔助黃連清熱。

配伍邏輯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主軸,結合「燥濕斂瘡」之法:

  • 黃連清熱瀉火,針對病因(濕熱毒邪);
  • 胡粉、五倍子收濕斂瘡,針對病理產物(滲液、潰爛)。三者寒涼共性協同,集中解決「熱、濕、瘡」三大症候。

治療原理推論
全方通過:

  1. 抗菌消炎(黃連為主)→ 抑制病原微生物,減輕感染性炎症;
  2. 收斂固澀(五倍子、胡粉)→ 減少組織滲出,促進瘡面乾燥結痂;
  3. 局部保護(粉劑覆蓋)→ 形成物理屏障,隔離刺激,輔助修復。

總結
胡連散體現中醫外治「清熱燥濕、解毒斂瘡」的經典思路,針對陰瘡濕熱毒盛兼有滲出的病機,以藥物直接作用患處,快速緩解症狀。其組方簡潔,藥性專一,符合「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辯證邏輯。

傳統服藥法


胡粉3錢, 黃連末1錢, 五倍子末1錢。
上為散。
先以甘豆湯淨洗,拭令乾,以藥末敷於瘡上,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胡連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 組成:胡粉3錢,黃連末1錢,五倍子末1錢。 主治:陰生瘡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