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龜丸

虎龜丸

HU GU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熱 (1.1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腎經 22%
脾經 17%
心經 12%
膀胱經 8%
胃經 4%
大腸經 4%
肺經 4%
肝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虎龜丸方劑中包含虎骨,主要原因如下:

  1. 補腎壯骨: 虎骨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骨、祛風止痛的功效。古代醫家認為虎骨能強筋健骨,治療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症狀,與龜甲的滋陰補腎功效相輔相成,達到補腎壯骨的功效。
  2. 祛風除濕: 虎骨亦能祛風除濕,而龜甲有滋陰潛陽之效,兩者結合,可治療風濕痹痛、筋骨疼痛等症,尤其適合於年老體弱、風寒溼邪入侵所致的腰腿疼痛。

虎龜丸方劑中包含龜板,主要源於其滋陰潛陽的功效。龜板性寒,味甘鹹,歸腎、肝經,具有滋陰潛陽、益腎強筋、補血止血等功效。

方劑中使用龜板,主要針對患者的陰虛陽亢腎虛等症狀。龜板能滋陰降火,潛陽安神,同時還能強健筋骨,改善腎虛引起的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等症狀。因此,龜板在虎龜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恢復患者的陰陽平衡,改善身體狀況。

虎龜丸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可祛除脾胃濕氣,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有助於改善因濕邪困阻脾胃所致的消化不良、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2. 化痰開竅:蒼朮兼具化痰開竅之效,可幫助清除痰濁,通暢氣機,改善因痰濕阻滯所致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

虎龜丸中加入蒼朮,可有效改善因濕邪困脾、痰濁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達到健脾化痰、開竅醒神的目的。

虎龜丸方劑中加入黃柏,主要是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能清瀉腎經實火,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的熱淋、尿血、帶下、濕疹等症狀,均有顯著療效。虎龜丸方劑多用於治療腎虛濕熱所致的腰膝痠痛、頭昏耳鳴、小便不利等症狀,黃柏的加入,有助於清熱除濕,利尿通淋,協同其他藥材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虎龜丸中加入防己,主要考量其利水消腫、祛風止痛的功效。

  1. 利水消腫:虎龜丸多用於治療水腫、濕痺等病症,而防己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可幫助排出體內積聚的水分,減輕水腫症狀。
  2. 祛風止痛:防己亦具有祛風濕、止痺痛的功效,與虎龜丸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緩解關節疼痛、麻木等症狀。

虎龜丸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虎龜丸方劑多用於治療血虛虧損、氣血不足導致的各種病症,而當歸可補血養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虛所致的症狀,如面色蒼白、頭暈眼花、心悸乏力等。
  2. 調和藥性: 虎龜丸方劑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寒的藥材,如龜板、鱉甲等,而當歸性溫,加入當歸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緩解寒性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作用,避免寒性藥物過於傷脾胃。

虎龜丸方劑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通絡,祛風除濕: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絡、祛風除濕、利水消腫之效。虎龜丸主治風濕痹痛、筋骨痠痛,川牛膝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關節,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2. 引藥下行,加強療效:虎龜丸中藥材多偏於溫燥,川牛膝的加入可以引藥下行,將藥力引導至病竈部位,進一步加強藥效。同時,川牛膝還可以幫助利水消腫,減輕病變部位的壓力,促進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虎龜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足膝痿弱」,其病機為濕熱鬱滯,導致陰火(虛火)上炎,表現為兩足痿軟無力、疼痛,或足部灼熱如烘烤感,並伴隨熱感從足踝向上衝逆。此證屬本虛標實:

  • 本虛:肝腎不足,筋骨失養(痿弱無力)。
  • 標實:濕熱蘊結下焦,鬱久化火,陰火循經上擾(灼痛、熱衝)。

方中「清濕熱,泄陰火為主;理濕益陰退火,行血壯筋骨為標」,體現標本兼治思路,既祛濕熱、降虛火,又益陰血、強筋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燥濕瀉火

    • 黃柏(2兩):苦寒沉降,清下焦濕熱,直折陰火,為泄火要藥。
    • 蒼朮(3兩):辛烈燥濕,與黃柏配伍(即「二妙丸」基礎),增強清熱燥濕之效,針對濕熱鬱阻經絡。
    • 防己(4兩,量重):利水消腫、祛風濕,導濕熱從小便出,協同蒼朮、黃柏強化除濕。
  2. 滋陰潛陽,強筋健骨

    • 龜板(2兩):咸寒滋腎陰,潛降虛火,兼能強健筋骨,針對陰虛火浮之本。
    • 虎脛骨(1兩):性溫,傳統用於追風定痛、強筋壯骨,與龜板一陰一陽,共補肝腎虧虛。
  3. 活血養血,通絡舒筋

    • 當歸梢(2兩):活血養血,專治下肢血瘀,改善痿弱疼痛。
    • 牛膝(1兩半):引藥下行,活血通經,補肝腎,助黃柏、龜板降火歸元。

全方配伍特點

  • 標本兼顧:以黃柏、蒼朮、防己清熱除濕治標;龜板、虎骨補益肝腎治本。
  • 升降並調:牛膝、防己引濕熱下行;龜板潛陽,防虛火上炎。
  • 動靜結合:當歸、牛膝活血通絡;龜板、虎骨靜補固本。

推理可能功效延伸
除原文所述足膝痿弱,此方可應用於:

  • 濕熱下注之腳氣腫痛、關節紅腫。
  • 陰虛濕滯之腰膝酸軟伴虛火上炎(如潮熱、足心熱)。
  • 血瘀濕阻之下肢痿痺,活動不利。

備註
古人用「虎脛骨」今以珍稀動物保護法規禁用,臨床可酌情以狗骨、牛骨等替代,或加強龜板、牛膝用量以彌補壯骨之效。

傳統服藥法


虎脛骨1兩,敗龜板2兩,蒼朮3兩,黃柏2兩,防已4兩,歸梢2兩,牛膝1兩半。
清濕熱,泄陰火為主;理濕益陰退火,行血壯筋骨為標。
上為末,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70丸,或100丸。空心鹽、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虎龜丸具有補肝腎、強筋骨、通經絡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四肢痿軟無力

相同名稱方劑


虎龜丸,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四引《醫學原理》。 組成:虎脛骨1兩,敗龜闆2兩,蒼朮3兩,黃柏2兩,防己4兩,歸梢2兩,牛膝1兩半。 主治:清濕熱,泄陰火爲主;理濕益陰退火,行血壯筋骨爲標。主治:足膝痿弱。濕熱怫鬱,以致陰火上騰,兩足痿弱軟而痛,或如火焙,從足踝下上衝。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