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安胃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其 補血滋陰 的功效,以緩解胃部虛寒所致的症狀。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能滋陰補血,填精益髓,其溫潤之力有助於溫暖脾胃,改善因脾胃虛寒引起的胃脘冷痛、腹痛、納呆等症狀。此外,熟地黃亦可養血生津,緩解胃部因氣血不足導致的虛弱無力、面色蒼白等問題。
總而言之,熟地黃在小安胃丸中發揮著溫補脾胃、滋陰養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胃部虛寒所導致的各種不適。
小安胃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原因有二: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具有行氣解鬱、疏肝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胃脘脹痛、噯氣泛酸等症狀,有助於消除肝氣鬱結,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
- 調和脾胃,消食導滯:香附性味辛溫,入肝、脾經,能溫脾胃、消食導滯,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引起的胃痛、腹脹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香附在小安胃丸中起到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胃部不適,促進消化,改善整體胃腸功能。
「小安胃丸」中加入苦楝子,主要基於其 苦寒 的特性,能有效 清熱解毒 、消積止痛。
苦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驅蟲殺蟲、止痛消積等功效。對於因 食積停滯 、 胃熱 所致的 胃痛 、 腹脹 、 消化不良 等症狀,苦楝子能起到 清熱瀉火 、 消食導滯 的作用,有助於 緩解胃部不適。
小安胃丸中加入茴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氣機不暢導致的胃脘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能起到溫暖脾胃,驅散寒氣,促進消化,緩解疼痛的作用。
- 調和脾胃,增進食慾: 茴香的辛香氣味,能刺激胃液分泌,增進食慾,對於脾胃虛寒、食慾不振的患者,茴香能起到調和脾胃,增進食慾的效果。
小安胃丸中包含花椒,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中散寒止痛:花椒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對於胃寒疼痛、食慾不振等症狀,花椒能起到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疼痛的作用。
二、 行氣止嘔:花椒亦有行氣止嘔的功效,對於胃氣不暢、嘔吐不止等症狀,花椒能起到疏通氣機、止嘔的效果。
因此,花椒在小安胃丸中,能發揮溫中散寒、行氣止嘔的作用,對於治療胃寒疼痛、食慾不振、嘔吐等症狀,有一定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安胃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小安胃丸主治「胃氣疼痛,肝氣升越嘔吐」,此病症與中醫「肝胃不和」之病機密切相關。肝主疏泄,若情志不暢或肝氣鬱結,橫逆犯胃,則胃氣上逆,出現胃脘疼痛、嘔吐等症狀。方中側重調和肝胃、溫中降逆,適用於肝鬱克胃或寒凝氣滯型胃痛。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與作用
香附(4兩)
- 性味辛、微苦,歸肝、三焦經,為「氣病之總司」,能疏肝解鬱、理氣寬中。
- 針對肝氣鬱結所致胃氣不降,調暢氣機以緩解疼痛與嘔吐。
金鈴子(川楝子,2兩)
- 性味苦寒,歸肝、小腸、膀胱經,擅長疏肝泄熱、行氣止痛。
- 與香附協同,增強疏肝之力,又能清肝火,防肝鬱化熱。
- 《中國醫學大辭典》特註其煎汁後去渣,降低苦寒之性,專取行氣之效。
小茴香(2兩)
- 性味辛溫,歸肝、腎、脾、胃經,能溫中散寒、理氣和胃。
- 針對寒凝氣滯之胃痛,助香附、川楝子行氣,兼以暖胃止嘔。
川椒(花椒,2兩)
- 性味辛熱,歸脾、胃、腎經,具溫中止痛、降逆止嘔之功。
- 與小茴香同用,增強溫胃散寒之效,適用於寒性胃痛。
大熟地(4兩)
- 性味甘溫,歸肝、腎經,滋陰養血,補益肝腎。
- 在理氣藥中配伍熟地,一則防辛燥耗陰,二則「陰中求陽」,助肝血充盈以柔和肝氣(肝體陰用陽)。
製法與增效邏輯
- 川楝子煎汁後煮香附、熟地:去川楝子之峻性,取其氣而不取其質,減少苦寒傷胃;熟地經汁煮後更易消化,避免滋膩礙胃。
- 蜜丸緩補:白蜜為丸,甘緩和中,保護胃氣,延長藥效。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疏肝為主,溫中為輔」,兼顧養血:
- 疏肝理氣:香附、川楝子調暢肝氣,解除鬱滯。
- 溫胃降逆:小茴香、川椒散寒止嘔,針對胃寒氣逆。
- 養血柔肝:熟地滋養肝血,標本兼治,防肝氣過亢。
適用於 肝氣犯胃(偏寒或寒熱錯雜)之證,表現為胃痛、嘔吐、脇脹,舌淡或邊紅、苔白或微黃者。
傳統服藥法
大熟地4兩,香附4兩,金鈴子2兩,小茴2兩,川椒2兩。
煉蜜為丸。
每服2-3錢,開水送下。
《中國醫學大辭典》本方用法:川楝子煎汁,去楝子,用汁煮香附、地黃,熬乾焙透,共研為末,白蜜為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安胃丸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安胃丸, 出處:《飼鶴亭集方》。 組成:大熟地4兩,香附4兩,金鈴子2兩,小茴2兩,川椒2兩。 主治:胃氣疼痛,肝氣升越嘔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