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柏湯

小柏湯

XIAO BA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2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膽經 20%
胃經 20%
膀胱經 10%
心經 10%
大腸經 10%
脾經 10%
肝經
膽經
胃經
膀胱經
心經
大腸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柏湯中包含龍膽草,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 龍膽草味苦寒,性寒涼,具有清熱瀉火、除濕解毒之功效。小柏湯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目赤腫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龍膽草的清熱瀉火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利濕退黃: 龍膽草亦具有利濕退黃的功效。小柏湯常用於治療肝膽溼熱引起的黃疸病症,龍膽草可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利濕退黃,改善患者症狀。

小柏湯中加入黃連,主要考量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善於清瀉心火、胃火,對於因心火亢盛、胃火熾盛引起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燥濕止瀉: 黃連具有燥濕止瀉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脾胃濕熱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病症。

因此,小柏湯中加入黃連,旨在通過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柏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小柏湯」主治「口瘡」,即口腔潰瘍、舌瘡等症狀。此症多因心火上炎、脾胃濕熱或肝膽火盛所致,表現為口腔黏膜紅腫、潰瘍疼痛,甚至伴隨口乾、口苦等熱象。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 龍膽(3兩):苦寒,歸肝、膽經。擅長清瀉肝膽實火,燥濕瀉熱,可緩解因肝火上炎所致的口瘡、目赤等症。
    • 黃連(2兩):苦寒,歸心、脾、胃經。為清熱燥濕要藥,尤善清心火、瀉胃熱,常用於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瘡。
    • 子柏(4兩):即黃柏,苦寒,歸腎、膀胱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尤長於清下焦濕熱,但在此方中與龍膽、黃連協同,強化清熱瀉火之效。
  2.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瀉火協同:三藥皆為苦寒之品,龍膽瀉肝膽火,黃連清心胃熱,黃柏輔助清熱燥濕,形成「三焦並治」之勢,共奏清熱解毒、瀉火斂瘡之功。
    • 製法特點
      • 先煮龍膽、黃連,取其濃縮藥液以強化清上焦(心、肝)熱力。
      • 子柏另漬(浸泡),保留其清下焦濕熱之性,再與前藥湯和勻,使藥力上下兼顧。
      • 「稍含之」的用法,直接作用於口腔患處,局部清熱止痛,符合「治標急」的思維。
  3. 潛在功效推衍

    • 此方以苦寒直折火勢,不但適用於口瘡,亦可延伸於其他實熱證,如「肝膽濕熱之脅痛」「心胃火盛之煩渴」等,但須辨證為實熱無虛者。
    • 方中無甘緩或滋陰之品,故推測針對「熱毒熾盛、濕熱交阻」之急性口瘡較宜,若屬陰虛火旺之慢性潰瘍,則需加減配伍。

三、總結
「小柏湯」以苦寒清瀉為主軸,集中清解心、肝、胃三經火熱,配合局部含服之法,針對實熱型口瘡標本兼治。其組方簡潔,藥力專一,體現古代「熱者寒之」「火郁發之」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龍膽3兩,黃連2兩,子柏4兩。
水4升,先煮龍膽、黃連取2升,別漬子柏,令水淹潛,投湯中和,稍含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

相同名稱方劑


小柏湯, 出處:《醫心方》卷二十引《小品方》。 組成:龍膽3兩,黃連2兩,子柏4兩。 主治:口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