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祕散中包含阿膠,主要是因為阿膠具有滋陰補血的功效。阿膠為驢皮製成,性溫、味甘,入肺、肝、腎三經,能補血滋陰、潤燥止血。
神祕散方劑多用於治療氣血兩虛、陰虛血燥等症狀,而阿膠的補血滋陰功效正好可以彌補患者的氣血不足,改善陰虛血燥的症狀。例如,對於女性月經不調、面色蒼白、頭暈眼花等症狀,阿膠可以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神祕散的組成中包含仙茅,主要是因為仙茅在中醫中被視為一種具有溫陽、補腎的藥材。仙茅的性味甘、溫,能夠有效地增強人體的陽氣,補充腎陽。在中醫理論中,腎主藏精、主生長發育及生殖,腎陽虛弱會導致一系列身體不適,如腰膝酸軟、畏寒乏力等症狀。因此,將仙茅納入神祕散的配方中,不僅可以強化補腎的效果,還能提升整體的健脾益氣作用。此外,仙茅也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對於長期疲勞和虛弱的人羣尤其有益。由於其療效多樣,仙茅成為神祕散配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期增強方劑的整體功效,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秘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多部古籍,主述「喘」證,推測所治之喘當屬 實證、痰瘀毒結所致。古籍強調「取下惡物」為癒,暗示其效在 攻逐痰涎、瘀血、積滯等有形實邪,尤適於 痰壅氣逆、血瘀絡阻之頑喘,或兼見癰疽、積聚等症。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斑蝥(麩炒去毒):
- 性辛熱大毒,善 破血逐瘀、攻毒散結。古人用其峻烈之性,開通閉塞,破除深伏之痰瘀,使邪從下竅出。
- 現代研究示其含斑蝥素,可刺激消化道黏膜,引發瀉下,或解釋「惡物下」之效。
黑牽牛(炒):
- 苦寒瀉下, 通利二便、逐水消痰,助斑蝥 導邪下行,尤擅清除痰濕水飲之壅滯。
白僵蠶(炒去絲):
- 辛鹹平, 祛風化痰、散結通絡,緩解痰阻氣道之喘逆,兼治風痰上擾。
荊芥穗(微炒):
- 辛溫 宣散風邪、透達表裡,輕揚之性可助他藥 開鬱通滯,並制約斑蝥、牽牛過沉降。
邏輯推演與配伍特點
- 峻下與調氣並行:斑蝥、牽牛為主力,一熱一寒,破結瀉毒;僵蠶、荊芥為輔,調暢氣機,防攻邪傷正。
- 「毒」與「惡物」概念:古人視頑喘為內生「毒邪」積聚,此方以 毒攻毒(斑蝥),佐牽牛 給邪出路,契合「陳莝去而腸胃潔」之理。
- 時辰服藥法:五更時(寅卯)陽氣初升,順應人體代謝之勢,助藥力 蕩滌下焦;服後啜粥,既可護胃,又可激發藥性(如糯米緩斑蝥毒性)。
拓展思考
此方雖言治喘,然從組方觀之,或更適於 痰瘀毒交結之實證,如:
- 喘兼胸腹腫硬、便秘(如肺積、腸癰);
- 久治不癒之喘,痰色紫黑膠黏者;
- 外科癰疽未潰,毒邪內攻致喘者。
總結
神秘散以 破積通閉為核心,非單純平喘,實為 攻逐有形實邪之峻劑,體現古人「通腑逐瘀以安肺」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斑蝥2八枚(麩炒,去頭翅足),荊芥穗2錢(微炒),黑牽牛2錢(微炒),白僵蠶2錢(炒去絲嘴)。
上為細末。
每服1錢,五更時熱酒調下。至巳時當取下惡物,永愈。如當日不下,至次日更服1服。或又不下,至第3日五更時,先吃糯米粥1盞,次服藥,其毒物決下。如服藥後覺小便澀,急煎燈心湯調琥珀
若脈牢澀或洪大無力者不可服。
大聖散(《醫方類聚》卷一八○引《吳氏集驗方》)、黑牽牛散(《普濟方》卷三九一)、立驗大聖散(《醫學正傳》卷六引《瘡瘍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秘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二。 組成:斑蝥28枚(麸炒,去頭翅足),荊芥穗2錢(微炒),黑牽牛2錢(微炒),白僵蠶2錢(炒去絲嘴)。 主治:瘰癧。
神秘散, 出處:《三因》卷十三。 組成:阿膠1兩3分(炒),雞膍胵1兩半,白仙茅半兩(米泔浸3宿,曬乾,炒),團參1分。 主治:定喘,補心腎,下氣。主治: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