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仙解毒丹中加入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茯苓性平味甘淡,能健脾利濕,利水滲濕。解毒丹多用於解毒化瘀,但毒素常積聚於脾胃,影響脾胃運化,導致濕濁內停。茯苓能健脾利濕,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排除毒素,達到解毒功效。
其二,茯苓能寧心安神,與解毒丹中其他藥材如黃芪、當歸等共同作用,可緩解毒素入侵導致的驚悸失眠、心神不安等症狀,使患者恢復平靜,利於康復。
神仙解毒丹方劑中加入「遠志」,主要有兩大原因:
- 解毒化瘀: 遠志性味苦辛,入心、肺經,具有解毒消腫、活血化瘀之功效。對於中毒引起的瘀血阻滯,能夠起到疏通經絡、消散瘀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加強解毒功效。
- 安神定志: 遠志還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能緩解中毒後可能出現的驚悸、失眠、精神恍惚等症狀,有助於患者恢復正常的神經功能,促進身體康復。
因此,遠志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解毒功效,更可以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使神仙解毒丹的療效更為全面。
神仙解毒丹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毒消腫: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解毒消腫、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毒素入侵而引起的腫痛、發熱、神志不清等症狀,全蠍能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活血化瘀: 全蠍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對於因毒素導致的瘀血阻滯、疼痛腫脹等症狀,全蠍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神仙解毒丹中加入全蠍,可以有效地解毒消腫、活血化瘀,對於治療毒素入侵所引起的各種病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神仙解毒丹方劑中包含白僵蠶,主要是基於其解毒及化痰的藥用特性。
白僵蠶為蠶蛾感染白僵菌後的乾燥蟲體,性寒,味甘,入肝、肺經。其具有 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息風定驚等功效。
在神仙解毒丹中,白僵蠶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痰熱內盛所致的各種病症,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風熱咳嗽等。其清熱解毒之效可緩解熱毒引起的發熱、咽痛等症狀,而化痰止咳之效則能幫助排出痰液,改善呼吸道症狀。
神仙解毒丹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解毒散寒: 羌活味辛性溫,入肺、膀胱經,具有解毒散寒之效。神仙解毒丹多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濕邪所致的各種病症,羌活有助於驅散寒邪,解毒止痛。
- 通經活絡: 羌活亦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減輕疼痛症狀。對於某些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羌活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神仙解毒丹」方劑中使用防風,主要基於其解表散風、止痛的功效。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膀胱、肺經,善於疏散風邪,止痛止癢。當人體受到外邪侵襲,出現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時,防風可以驅散風寒邪氣,使腠理開泄,恢復正常。
同時,防風也能止痛止癢,對於由風邪引起的疼痛,如風濕痛、關節痛等,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防風在神仙解毒丹中,可以幫助疏解風邪,改善由風邪引起的症狀,進而達到解毒的效果。
「神仙解毒丹」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解毒消腫: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因風熱外邪引起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以及毒蛇咬傷、蜂蜇等毒邪入侵所致的腫痛,荊芥均可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 活血化瘀,止痛止癢:荊芥亦具活血化瘀、止痛止癢之效。對於因血瘀引起的疼痛、瘙癢等症狀,以及外傷引起的瘀血腫痛,荊芥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達到止痛止癢的效果。
總而言之,荊芥在「神仙解毒丹」中,不僅能疏散風熱、解毒消腫,更能活血化瘀,止痛止癢,有助於治療多種病症。
中藥方劑「神仙解毒丹」中包含「天南星」,其作用是燥濕化痰、解毒消腫。天南星能夠改善由痰濕引起的症狀,如咳嗽、痰多等,並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其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病症得到更好的改善。
神仙解毒丹中加入石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開竅醒神,化解毒邪: 石菖蒲味辛、性溫,入心、脾、胃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開竅、祛風散寒等功效。當毒邪入侵,導致神志昏迷、痰涎壅盛時,石菖蒲能開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化解毒邪,使患者恢復神志。
- 行氣活血,解毒消腫: 石菖蒲亦具有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毒邪入體,常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局部腫脹疼痛。石菖蒲能促進氣血運行,消散瘀血,減輕局部腫脹和疼痛,從而達到解毒消腫的目的。
神仙解毒丹方劑中包含防己,主要基於其解毒消腫、祛風止痛的功效。
防己性寒,味苦,入膀胱、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祛風止痛的功效。其對於熱毒壅盛、水濕內停所致的癰疽疔瘡、濕疹瘙癢、風濕痺痛等症狀均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防己還能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環,有助於促進毒素排泄,進一步增強其解毒效果。因此,防己作為神仙解毒丹的組成成分,可有效發揮解毒消腫、祛風止痛的功效,促進患者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神仙解毒丹」的傳統功效主治為「産後諸症,不能言語者」,意指產後因氣血失調、風邪內擾或痰濁閉竅所致之失語症狀。以下分兩部分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之背景
産後失語在古代醫籍中多歸因於:
- 氣血驟虛:分娩耗氣傷血,經脈空虛,易致風邪內侵。
- 痰迷心竅:產後體虛,水濕不運,聚而生痰,阻遏神明。
- 肝風內動:血虛不能榮筋,風動上擾,閉阻舌絡。
此方以「解毒」為名,實則側重於「袪風化痰、開竅通絡」,針對風痰壅滯、神明被蒙之證。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剖析
1. 袪風通絡組
- 全蠍、僵蠶:熄風止痙,化痰散結,直通經絡,解痙開聲。
- 羌活、防風、荊芥:辛散外風,導邪外出,兼防殘餘風邪內襲。
2. 化痰開竅組
- 膽南星:豁痰醒神,專治痰蒙清竅之失語。
- 石菖蒲:芳香開竅,化濕濁以通心氣。
- 茯苓:健脾滲濕,絕痰之源。
3. 安神定志組
- 遠志:交通心腎,助痰消而神清。
- 辰砂為衣:鎮心安神,兼引藥入心經。
4. 輔助調和藥
- 漢防己:利水消腫,或防風痰挾濕滯絡。
- 薄荷湯送服:辛涼透達,助藥力上行頭面。
三、邏輯推理與方義關鍵
此方以風痰立論,結合「外風內風並治」、「痰濁與竅閉同調」之思路:
- 面糊為丸:緩釋藥性,適合產後虛弱體質。
- 辰砂為衣:兼顧產後心神不寧之兼證。
- 劑量特點:膽星、石菖蒲用量較大,凸顯化痰開竅為主,輔以輕劑風藥,避免過散傷正。
全方通過熄風化痰、開竅醒神,間接達成「解毒」之效——解風痰之毒壅滯絡竅,恢復心神主宰言語之能,符合產後「多虛多瘀夾痰」的病機特點。
傳統服藥法
茯苓1錢,遠志1錢,全蠍1錢,僵蠶1錢,羌活1錢,防風1錢,荊芥1錢,膽星2錢,石菖蒲2錢,漢防己8分。
上為末,面糊為丸,辰砂為衣。
每服50丸,薄荷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小孩、體質虛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神仙解毒丹, 出處:《宋氏女科》。 組成:茯苓1錢,遠志1錢,全蠍1錢,僵蠶1錢,羌活1錢,防風1錢,荊芥1錢,膽星2錢,石菖蒲2錢,漢防己8分。 主治:産後諸症,不能言語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