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南星丸

人參南星丸

REN CAN NAN X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3.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心經 18%
肝經 18%
肺經 14%
腎經 11%
膽經 7%
胃經 3%
膀胱經 3%
脾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南星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1. 驅風止痙: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祛風止痙、散結消痰之效。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痙攣抽搐、肢體麻木等症狀,能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2. 配合人參: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安神定志之效。天南星性溫,與人參相配,可減緩其溫燥之性,避免燥邪傷津,同時又能增強其祛風止痙之效,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人參南星丸中包含白附子,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溫陽散寒,化痰止咳:白附子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化痰止咳之效。人參南星丸主治風寒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白附子可溫肺化痰,散寒止咳,與人參、南星等藥物協同作用,共奏溫肺化痰、止咳平喘之效。
  2. 解毒消腫,止痛定驚:白附子亦具解毒消腫、止痛定驚之功。在人參南星丸中,白附子可與南星、半夏等藥物相配,共奏解毒消腫、止痛定驚之效,用於治療痰熱內蘊、風寒外襲引起的咳嗽、哮喘等症。

人參南星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協調藥性: 茯苓性平和,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南星性寒,可清熱化痰,但易傷脾胃。茯苓可補脾益氣,協調南星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也提升藥效。

2. 減少毒副作用: 南星有毒,茯苓能減緩其毒性,增強藥物的安全性,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副作用。

人參南星丸方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之效。南星辛溫,善於化痰散結,但容易耗傷陰液。天麻能與南星相配,起到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的作用。
  2. 祛風止痙: 人參南星丸主治風痰阻絡,導致的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天麻具有祛風止痙的功效,與人參、南星等藥物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消除風痰,緩解痙攣,改善患者的症狀。

人參南星丸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扶正固本: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南星性寒,味苦辛,入肺、胃經,具有化痰止咳、開竅醒神之功效。人參可以補益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為南星清熱化痰、開竅醒神提供良好基礎,防止藥性過於寒涼而損傷正氣。
  2. 調和藥性: 人參甘溫,可以調和南星辛寒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同時,人參可以緩解南星可能引起的燥熱之弊,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人參南星丸中加入遠志,主要是針對其解鬱安神的功效。

遠志味甘辛,性溫,歸心、肺經,具有行氣解鬱,安神定志的功效。南星性寒,人參性溫,二者合用雖能清熱化痰,但易傷脾胃,而遠志的甘溫之性則可調和脾胃,使藥性更平和。此外,遠志能安神定志,與南星、人參相輔相成,有助於舒緩心神,增強療效

人參南星丸中加入酸棗仁,主要是爲了緩解因痰熱內擾而導致的失眠多夢、心神不寧等症狀

酸棗仁味甘酸,性平,入心、肝、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盜汗的功效。它可以滋養心脾,緩解心神不安,促進睡眠,與人參、南星等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熱化痰、鎮靜安神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人參南星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專治因「心虛受驚觸風」或「痰熱擾神」所致之神誌昏亂、涎潮壅盛、手足搐搦等症。其病機核心為:

  1. 心氣虛弱:心主神明,心虛則易受驚觸,外邪內擾。
  2. 風痰閉竅:風邪乘虛內襲,煉液為痰,痰隨風動,上蒙清竅,外阻經絡,故見神昏、搐搦、流涎等類風之狀。
  3. 驚氣內動:七情所傷或突受驚恐,引動內風,與痰相搏,發為癲癇樣症狀。

此方針對「虛中夾痰」之證,以益氣安神、祛風化痰為治法,標本兼顧。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祛風痰,定驚搐

  • 生天南星:辛溫峻烈,專走經絡,善祛風痰而止痙,針對痰涎壅盛、搐搦之症。
  • 生白附子:辛甘大熱,逐風痰、通經絡,與南星相須為用,增強祛風定搐之力。

2. 臣藥:益氣安神,柔肝息風

  • 人參:大補元氣,固護心脾,治「心虛」之本,使氣足則神安,痰無所生。
  • 天麻:甘平柔潤,息內風、止痙搐,療「風動」之標,與參配伍,扶正祛邪並行。

3. 佐藥:化痰安神,調和氣機

  • 白茯苓:健脾滲濕,斷痰之源;寧心安神,助人參養心。
  • 遠志肉:苦辛溫通,豁痰開竅,交通心腎,解神誌昏亂。
  • 炒酸棗仁:甘酸斂養,補肝寧心,針對驚悸不寐,斂耗散之魂。

4. 使藥:引經定驚

  • 薄荷水糊丸:薄荷辛涼,輕揚上行,載藥入心肝經,兼散風熱。
  • 朱砂為衣:鎮心安神,清心定志,合遠志、酸棗仁強化安神之效。
  • 薑湯送服:薑汁辛散,既能溫化痰飲,又可制南星、附子毒性,和胃以降逆。

全方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人參、茯苓補虛,南星、白附攻痰,虛實並調。
  • 動靜相宜:酸棗仁斂神,遠志開竅,一收一散,調和神誌。
  • 標本同治:祛風痰以治標(搐搦、涎潮),補心氣以固本(驚悸、心虛)。

此方體現「治風先治痰,治痰先治氣」之理,透過化痰息風、益氣安神,使氣順痰消,風靜神安。

傳統服藥法


天南星(生),白附子(生),白茯苓,天麻,人參,遠志肉,酸棗仁(炒熟)各等分。
上為細末,薄荷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用生朱砂為衣。
每眼30-50丸,食後或臥時用薑湯吞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鎮靜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嗜睡、頭暈等不良反應。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腎功能損害。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相關疾病


多痰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南星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一。 組成:天南星(生)、白附子(生)、白茯苓、天麻、人參、遠志肉、酸棗仁(炒熟)各等分。 主治:心虛,因爲驚氣所觸,風邪乘虛而入,或因氣觸,或因驚觸,或因微熱流入心經,則神志昏亂,涎潮,手足搐搦,如風之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