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薇膏

薔薇膏

QIANG WEI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0.9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肝經 28%
心經 14%
腎經 14%
膽經 14%
脾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薔薇膏]的組成中包含[鉛丹],是因為鉛丹具有強效的消腫解毒作用。鉛丹主要成分為鉛的硫化物,能夠有效對抗各類病菌並具有止痛消腫的效果。在[薔薇膏]中,鉛丹的加入可提高藥膏對皮膚病變的治療效果,特別是對於濕熱瘡瘍、腫脹以及皮膚搔癢等症狀有顯著的療效。然而,由於鉛丹具有一定毒性,使用時需要非常小心,避免過量,以防對人體造成傷害。

薔薇膏中添加松香,主要考量以下兩個原因:

  1. 固形與黏附性: 松香具備良好的固形性和黏附性,能將藥材粉末緊密結合,製成膏狀,方便塗抹使用。同時,松香的粘性有助於藥物長時間停留在患處,提高藥效。
  2. 止痛消炎: 松香具有一定的消炎止痛作用,能緩解因外傷或皮膚病引起的疼痛和炎症。與薔薇等其他藥材搭配使用,能增強其療效,更有效地治療皮膚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薔薇膏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惡瘡不識名者」,即指難以辨識或命名之頑固瘡瘍,如紅腫潰爛、久不收口、或伴隨膿血之皮膚瘡毒。古代醫家以「惡瘡」泛指毒性猛烈或遷延難癒之瘡瘍,薔薇膏透過外敷,以拔毒生肌、斂瘡止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薔薇(根或枝)

    • 性味功效:薔薇枝、根,《本草綱目》載其性涼,能清熱解毒、活血消腫,專治癰疽瘡瘍。春夏取枝,取其生發之氣以透邪;秋冬用根,重用其沉降之性以拔毒深伏之邪。
    • 煎油作用:煎至色黑,去滓存性,類似「黑膏藥」製法,增強吸附瘡毒之效。
  2. 鉛丹(炒紫色)

    • 性味功效:辛微寒,有毒,具殺蟲止癢、收斂生肌之效。炒製後毒性稍減,色紫入血分,能拔毒化腐,促進瘡面癒合。
    • 配伍意義:與薔薇油相合,一清一斂,共奏祛腐生新之功。
  3. 松脂(煉成者)

    • 性味功效:苦甘溫,外用能燥濕殺蟲、止痛生肌。松脂經煉製後黏稠度增,可固形成膏,兼助鉛丹黏附瘡面。
  4. 麻油為基質

    • 作用:潤膚緩刺激,助藥物滲透,並調和諸藥之燥性。

整體治療邏輯
此方以「清解—拔毒—斂瘡」為核心:

  • 薔薇清熱解毒,先開瘡毒外泄之路;
  • 鉛丹直接拔腐殺蟲,控制瘡面感染;
  • 松脂黏合藥性,形成保護膜以生肌。三藥協同,針對惡瘡「熱毒壅滯、腐肉不脫」之病機,促使瘡毒外散、新肉生長。

外治特色
古代瘡瘍外治重視「膏藥透皮」,此方製法先煎薔薇取性,再逐步融合松脂與鉛丹,文火成膏,使藥力緩釋。帛布攤貼可持久作用,日換二次避免膿毒滯留,符合「腐去新生」之理。

傳統服藥法


薔薇1升(銼,春、夏用枝,秋、冬用根),鉛丹15兩(炒令紫色),松脂10兩(煉成者)。
上用油3升,先煎薔薇待黑,即去滓,下松脂候消,綿濾過,下鉛丹,文火煎,攪勿停手,待色變凝成膏。
帛上攤貼,日2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

相同名稱方劑


薔薇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五。 組成:薔薇1升(銼,春、夏用枝,秋、冬用根),鉛丹15兩(炒令紫色),松脂10兩(煉成者)。 主治:惡瘡不識名者。

薔薇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組成:薔薇根1斤,鬱李根1斤,水楊皮1斤,牛蒡根(并細切)1斤,蒼耳1升,露蜂房(碎劈)3枚,生地黃(切)1兩,升麻1兩,當歸(洗切)1兩,地骨皮半兩,白芷半兩,石膽(研)半兩,熟銅粉(研)1分,麝香(研)1分。 主治:風熱上攻,口瘡多年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