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齒散

貝齒散

BEI CH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2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20%
脾經 20%
膽經 20%
腎經 20%
肝經
心經
脾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貝齒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某些特定的皮膚病和口腔疾病。而其成分之一的鉛丹,主要是由鉛和硫化物所組成,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鉛丹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夠有效地解決由內熱引起的疾病。然而,鉛丹的使用需謹慎,因其含有重金屬鉛,可能對人體造成毒害。

在古代醫學中,許多方劑使用鉛丹是基於其療效和中藥的配伍原則,但現代醫學已經不建議使用含鉛的藥物。隨著對藥物安全性的重視,許多醫療機構已開始淘汰鉛丹及其相關方劑。使用鉛丹的歷史背景使得貝齒散在某些病症的治療上有其歷史依據,但在現代醫療中,應優先考慮安全有效的替代品,以降低重金屬中毒的風險。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貝齒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症候

  1. 風毒攻目:此處「風毒」指外感風邪夾雜熱毒,上攻目絡,導致眼部紅腫、疼痛、畏光等急性炎症表現。
  2. 胬肉欲滿:胬肉(翼狀胬肉)漸次增生,向角膜中央延伸,多因風熱壅滯或心肺積熱所致。
  3. 浮翳珠管:指角膜或晶狀體表面的混濁(浮翳),或淚管分泌物凝結成珠狀(珠管),影響視力清晰度。

此方針對外邪引動眼部氣血瘀滯、分泌物異常堆積等病理變化,以清熱解毒、退翳明目為主要治療方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貝齒(燒為末)

  • 性味歸經:鹹平,入肝、腎經。
  • 傳統功效
    • 退翳消胬:貝殼類藥物質重沉降,能潛降肝火,燒後研末外用可吸附病理分泌物,促進胬肉萎縮。
    • 收斂蝕腐:煅燒後具輕微腐蝕性,能抑制胬肉增生,古人用於「去惡肉」。

2. 真珠(研末)

  • 性味歸經:甘鹹寒,入心、肝經。
  • 傳統功效
    • 清熱明目:真珠質清涼,能清肝心積熱,緩解目赤腫痛。
    • 生肌斂瘡:其細膩質地能修復角膜表層損傷,對浮翳混濁有局部保護作用。

3. 龍腦(冰片,研)

  • 性味歸經:辛苦涼,入心、脾、肺經。
  • 傳統功效
    • 芳香開竅:其揮發性成分能穿透眼部組織,促進藥物吸收,迅速緩解疼痛、充血。
    • 清熱止痛:抑制局部炎症反應,減輕風毒所致的灼熱感。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制

  1. 協同清熱
    • 貝齒沉降肝火,真珠清心肝之熱,龍腦辛涼透散,三者共奏清解風熱毒邪之效。
  2. 物理作用
    • 貝齒煅後微具吸濕性,能吸附病理分泌物;真珠粉細膩,可填充角膜微小不平處,改善光學折射。
  3. 局部刺激與修復
    • 龍腦增強藥物滲透性,貝齒輕度腐蝕異常增生組織,真珠則促進受損組織修復,形成「破立並行」的治療模式。

此方體現「外治退翳法」的經典思路,結合清熱、腐蝕、修復三階段作用,針對風毒夾熱的急性眼部病變。

傳統服藥法


貝齒7枚(燒為末,細研),真珠1分(搗羅末,細研),龍腦(研)半錢。
上為末。
每點如黍米大於翳膜上,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容易流眼淚排尿困難尿道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鼻息肉胃腸出血腎絲球腎炎腎盂腎炎尿道膿傷血尿化膿性關節炎背部膿瘡小便疼痛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貝齒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貝齒(燒灰)半兩,手爪甲(燒灰)半兩,龍骨半兩。 主治:眼生珠管。

貝齒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貝齒1分,琥珀1分,朱砂半兩,龍腦半兩,馬牙消1分。 主治:眼久翳障不癒。

貝齒散, 出處:《普濟方》卷八十四引《聖惠》。 組成:貝齒(燒,研)1分,鉛丹(再研)1分。 主治:風毒,卒生胬肉欲滿,及生浮翳珠管。

貝齒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貝齒1兩,葵子3兩,石燕2兩,滑石2兩。 主治:婦人結熱成淋,小便引痛,或時溺血。或如小豆汁。

貝齒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貝齒4枚,葵子1兩,石膏1兩,滑石1兩,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燥)。 主治:産後小便淋,疼痛,或時便血,或如豆汁,或如稠膠。

貝齒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二。 組成:貝齒3分,黃耆3分(銼),當歸3分,赤芍藥3分,生乾地黃3分,黃連3分(去須),川升麻3分,桂心3分,犀角屑1分半,甘草半兩(生銼)。 主治:排膿止痛。主治:發背潰後,膿水不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