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汗方
PU HAN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撲汗方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澀止汗:牡蠣性微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收斂固澀、滋陰潛陽之效。對於因陰虛陽亢、汗出不止的症狀,牡蠣能滋陰斂汗,起到固澀止汗的作用。
2. 平肝潛陽:牡蠣亦可平肝潛陽,對於因肝陽上亢、頭暈目眩、心煩失眠等症狀,牡蠣能安神定志,緩解症狀,輔助止汗。
因此,撲汗方中加入牡蠣,不僅能有效止汗,更能兼顧陰虛陽亢及肝陽上亢的病因,提高療效。
撲汗方中加入白礬,主要是利用其收斂止汗的功效。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的特性,能有效抑制汗液分泌,達到止汗的目的。此外,白礬還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因濕熱所致的汗多、皮膚瘙癢等症狀也有良好的輔助作用。因此,白礬在撲汗方中起到收斂止汗、燥濕止癢的雙重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主治功效
撲汗方
撲汗方是一種中醫方劑,由牡蠣和白礬組成。牡蠣具有補腎固精、益氣養血、益氣養血、化痰止咳、生津止渴、清熱利濕、滋陰補腎、健脾胃等功效。牡蠣入腎經,具有滋補腎陰、益精養髓之功,故可用於腎虛精虧所致的陽痿、早泄、不孕不育等症。牡蠣性微寒,味鹹,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功。牡蠣入胃經,具有健脾益胃、和胃降逆之功,故可用於脾虛胃弱、胃痛嘔吐等症。另外,牡蠣還具有清熱利濕、滋陰補腎、健脾胃等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熱痢疾、黃疸、尿赤等症。
白礬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止瀉、燥濕、解毒等功效。止血方面,白礬可以治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帶下等症狀。清熱解毒方面,白礬可以治療喉炎、扁桃體炎、口腔潰瘍、牙痛、痔瘡、痢疾等症狀。止瀉方面,白礬可以治療痢疾、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燥濕方面,白礬可以治療身重、倦怠、乏力、四肢不溫、皮膚黏膩等症狀。解毒方面,白礬可以治療中毒、熱毒引發的疾病。外用方面,白礬可以止血、消炎、收斂、抗菌、殺菌,可以治療皮膚瘙癢、痤瘡、水泡疹、燒傷、疤痕等症狀。
撲汗方具有止汗、固澀、清熱解毒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自汗、盜汗、淋漓汗出、口渴、心煩等症狀。
撲汗方在使用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年老體弱者應慎用。
- 撲汗方中的白礬具有收斂止汗的作用,不宜久服。
- 撲汗方中的牡蠣具有滋陰補腎的作用,不宜與溫熱性藥物同用。
- 撲汗方中的白礬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不宜與寒涼性藥物同用。
總之,撲汗方是一種具有止汗、固澀、清熱解毒功效的中醫方劑。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上幾點事項。
傳統服藥法
牡藜1兩,麻黃根1兩,赤石脂5錢,糯米粉5錢,煅龍骨5錢。
上為極細末。
綿包藥,撲於身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撲汗方,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四。 組成:牡蠣粉3份,蛤粉1份。 主治:諸汗。
撲汗方,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牡蠣粉1兩,枯白礬1兩。 主治:陰囊潮汗。
撲汗方, 出處:《全幼心鑑》卷四。 組成:牡蠣、麻黃根、赤石脂、糯米粉、貝母。 主治:小兒汗證。
撲汗方, 出處:《馮氏錦囊·雜症》卷十二。 組成:牡蠣1兩,麻黃根1兩,赤石脂5錢,糯米粉5錢,煅龍骨5錢。 主治:小兒盜汗、自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