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汗方

撲汗方

PU HAN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5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膀胱經 12%
腎經 12%
脾經 12%
膽經 12%
肺經 12%
大腸經 12%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脾經
膽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撲汗方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澀止汗:牡蠣性微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收斂固澀、滋陰潛陽之效。對於因陰虛陽亢、汗出不止的症狀,牡蠣能滋陰斂汗,起到固澀止汗的作用。

2. 平肝潛陽:牡蠣亦可平肝潛陽,對於因肝陽上亢、頭暈目眩、心煩失眠等症狀,牡蠣能安神定志,緩解症狀,輔助止汗。

因此,撲汗方中加入牡蠣,不僅能有效止汗,更能兼顧陰虛陽亢及肝陽上亢的病因,提高療效。

撲汗方中加入白礬,主要是利用其收斂止汗的功效。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的特性,能有效抑制汗液分泌,達到止汗的目的。此外,白礬還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因濕熱所致的汗多、皮膚瘙癢等症狀也有良好的輔助作用。因此,白礬在撲汗方中起到收斂止汗、燥濕止癢的雙重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撲汗方】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專治「陰囊潮汗」,即下焦濕熱或虛汗蘊結所致之陰部多汗、濕癢。古人認為陰囊屬肝經所主,多與濕熱下注或氣虛不固相關,此方以外撲收斂止汗,緩解局部濕黏不適。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

  1. 牡蠣(或作牡藜):傳統用煅牡蠣,性澀而微寒,長於斂汗固精,主「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瘺,女子帶下赤白」(《本經》),其收斂之性可吸附濕氣,減緩汗液分泌。
  2. 麻黃根:專走肌表,止汗力強,《本草綱目》言其「收斂固表,止虛汗」,與麻黃發汗相反,此取其「固衛氣」之理,尤適合自汗、盜汗。
  3. 赤石脂:甘澀溫,質重黏澀,《本經》載其「主泄痢,腸澼膿血,陰蝕下血」,外用在於吸濕斂瘡,輔助乾燥局部滲液。
  4. 糯米粉:甘平質滑,既能柔潤皮膚,又可吸附多餘濕氣,減輕摩擦不適,為古代外敷常用基質。
  5. 煅龍骨:鎮驚固澀,《別錄》稱其「止汗,縮小便」,煅後更增收濕之效,與牡蠣協同強化止汗。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收澀止汗」為核心,結合「吸濕斂瘡」與「護膚緩衝」:

  • **固澀藥(牡蠣、龍骨)**+ 止汗專藥(麻黃根):針對氣虛不攝或虛熱迫津之汗出,調節肌表開闔。
  • 吸濕藥(赤石脂、糯米粉):直接物理吸附水濕,保持患處乾爽,避免濕氣浸漬引發瘙癢。
  • 外用綿包:緩和藥粉刺激性,使藥力均勻作用,符合「干撲法」傳統製劑特色。

綜觀之,此方設計以局部治標為主,通過收澀與吸濕雙重機制,改善陰囊潮濕狀態,若配合內服調理肝脾濕熱或氣虛之方,標本兼顧更佳。

傳統服藥法


牡藜1兩,麻黃根1兩,赤石脂5錢,糯米粉5錢,煅龍骨5錢。
上為極細末。
綿包藥,撲於身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夜間盜汗身體容易出汗

相同名稱方劑


撲汗方,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四。 組成:牡蠣粉3份,蛤粉1份。 主治:諸汗。

撲汗方,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牡蠣粉1兩,枯白礬1兩。 主治:陰囊潮汗。

撲汗方, 出處:《全幼心鑑》卷四。 組成:牡蠣、麻黃根、赤石脂、糯米粉、貝母。 主治:小兒汗證。

撲汗方, 出處:《馮氏錦囊·雜症》卷十二。 組成:牡蠣1兩,麻黃根1兩,赤石脂5錢,糯米粉5錢,煅龍骨5錢。 主治:小兒盜汗、自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