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桃丹

梅桃丹

MEI TAO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脾經 16%
心經 16%
胃經 12%
肝經 12%
大腸經 12%
腎經 5%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梅桃丹中含有桃仁,主要源於其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

桃仁味苦甘,性溫,入心、肺、大腸經。其性滑利,能破血行瘀,故可用於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胸痹、癥瘕、跌打損傷等。同時,桃仁亦能潤腸通便,對於因血瘀導致的便祕,亦有較好的療效。

總而言之,梅桃丹中加入桃仁,意在利用其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梅桃丹方劑中加入絲瓜,主要是利用其清熱利濕、消腫解毒的功效。

絲瓜味甘性涼,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功效。對於梅毒引起的濕熱症狀,如淋巴結腫大、皮膚潰瘍、口舌糜爛等,絲瓜能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此外,絲瓜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抗氧化物質,有助於提高免疫力,增強機體抵抗力,對梅毒的治療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梅桃丹方劑中加入硃砂,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可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

二、清熱解毒: 硃砂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內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

因此,梅桃丹方劑中加入硃砂,主要是發揮其鎮心安神和清熱解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梅桃丹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甘草性味甘平,入脾、肺經,具有緩和藥性的作用。梅桃丹方劑中可能含有較為峻烈的藥物,甘草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猛烈,減輕副作用。

其二,甘草具有解毒之效。梅桃丹方劑中可能含有毒性較大的藥物,甘草可以起到解毒的作用,保護患者免受藥物毒害。

總而言之,甘草在梅桃丹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調和藥性、解毒的作用,確保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梅桃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痘已出未出,不起不發,隱在皮膚;麻症斑症」,意指適用於以下兩種核心病症:

  1. 痘疹類疾病(如天花、水痘等):
    • 「痘已出未出」:指痘疹處於「欲發未發」的階段,邪氣伏於肌表,無法透達。
    • 「不起不發」:痘疹雖見疹點,但遲遲不隆起或發透,提示氣血壅滯、邪毒內蘊。
    • 「隱在皮膚」:疹點隱約可見卻不顯著,屬表邪鬱閉之象。
  2. 麻症、斑症(如麻疹、風疹或温病發斑):
    • 此類病症多因風熱或疫毒侵襲,需透邪外達,防止邪內陷營血。

綜合而言,梅桃丹的核心機能為「透表散邪、宣發鬱毒」,針對邪氣鬱滯肌表、疹痘透發不暢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推論

方名「梅桃丹」以「梅」「桃」為名,推測可能含烏梅、桃仁等藥物,結合痘疹治療常規用藥,其組成邏輯與功效推論如下:

(1)組成推測與配伍意義

從主治功效反推,本方可能包含以下幾類藥物:

  1. 辛涼透表藥(如升麻、葛根):
    • 解肌透疹,助痘疹外發,針對「隱在皮膚」之邪。
  2. 活血透毒藥(如桃仁、紫草):
    • 桃仁活血通絡,紫草涼血解毒,適用於痘疹瘀熱互結、「不起不發」之證。
  3. 酸斂生津藥(如烏梅、白芍):
    • 烏梅酸收,防辛散過度傷陰,同時「火鬱發之」,助透邪而不耗正。
  4. 清熱解毒藥(如連翹、牛蒡子):
    • 針對麻症、斑症的熱毒特性,清解並透發鬱熱。

(2)治療原理

  1. 「透邪外達」為主
    • 痘疹、麻斑的關鍵在於「透發」,方中辛涼與活血藥並用,疏通肌表氣血,推動邪毒外散。
  2. 「清解涼血」為輔
    • 若熱毒壅盛(如斑症),需配合清熱涼血藥,防止熱入營血。
  3. 「散收並用」調節
    • 透散藥佐以酸斂(如烏梅),調節發散力度,避免過耗正氣。

三、總結

梅桃丹的設計邏輯契合中醫「透邪解毒」法,尤其針對表邪鬱閉、透發無力之痘疹麻斑。其組方或許融合:

  • 辛散(開腠理)、活血(通鬱滯)、酸斂(防過散)三層作用,
  • 體現「鬱則發之」「熱者清之」的治療策略,符合明清時期痘疹療法的用藥思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梅桃丹,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梅花1兩,桃仁2錢,絲瓜5錢,辰砂2錢,甘草2錢。 主治:痘已出未出,不起不發,隱在皮膚;麻症斑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