痼冷丸

痼冷丸

GU LE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熱 (5.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7%
脾經 17%
肝經 14%
腎經 14%
心經 10%
肺經 10%
膀胱經 7%
大腸經 3%
心包經 3%
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痼冷丸」方劑中使用「神麴」,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神麴性溫,味甘,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因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2. 健脾消食:神麴能促進消化,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強食慾,有助於治療因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食積不化等症狀。

因此,在「痼冷丸」中使用神麴,可以起到溫中散寒、健脾消食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治療因脾胃虛寒引起的各種疾病。

痼冷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功。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氣血不足,導致寒邪易於入侵,故用白朮補脾益氣,以增強機體抗寒能力。
  2. 溫陽散寒:白朮性溫,可溫陽散寒,有助於驅散體內寒邪,改善因寒邪侵襲導致的肢體冰冷、畏寒怕冷等症狀。

白朮在痼冷丸中,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溫陽散寒、健脾益氣、改善體質的目的。

痼冷丸中加入乾薑,是基於其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且具有回陽救逆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因寒邪侵襲導致的脾胃虛寒、腹痛、嘔吐、肢冷等症狀。

由於痼冷丸主要針對脾胃虛寒、陽氣不足所致的疾病,故加入乾薑可溫補脾胃,散寒止痛,提升陽氣,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痼冷丸」方劑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 桂枝性溫,味辛甘,具有溫經散寒、通陽化氣之功效。針對「痼冷」所致的寒邪凝滯、經絡不通,桂枝可溫通經脈,驅散寒邪,改善體溫下降、手足冰冷等症狀。
  2. 調和營衛: 桂枝可調和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對於「痼冷」所致的氣血運行不暢,桂枝可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寒邪阻滯所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痼冷丸」方劑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客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吳茱萸能起到溫中散寒、緩解疼痛的作用。
  2. 疏肝理氣:吳茱萸辛散溫通,可疏肝理氣,對於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脅肋疼痛、脘腹脹滿等症狀,吳茱萸能起到疏肝解鬱、緩解疼痛的作用。

總而言之,吳茱萸在「痼冷丸」中起到溫中散寒、疏肝理氣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脾胃虛寒、肝氣鬱結等病症。

「痼冷丸」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

花椒性溫,入脾、胃經,能溫陽散寒,有助於驅散體內寒邪,緩解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胃脘冷痛、腹痛、肢體冰冷等症狀。同時,花椒亦有麻痺止痛的作用,能有效舒緩疼痛,改善寒凝阻滯所致的疼痛不適。

因此,在「痼冷丸」中加入花椒,可起到溫中散寒、止痛的雙重功效,有助於治療寒邪客胃、脾胃虛寒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痼冷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以「心腹痼冷,百治不癒」為核心主治,針對沉寒痼冷積聚於脾胃、脘腹之間,表現為長期畏寒、腹冷痛、嘔逆清涎、食慾不振、四肢不溫等虛寒證候。所謂「痼冷」,指陰寒之邪深伏難祛,需溫燥之品持續攻逐。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溫中散寒,直祛痼冷

  • 乾薑、桂心
    乾薑辛熱,專入脾胃,溫中逐寒,主治「沉寒痼冷」;桂心(肉桂去粗皮)補命門之火,助陽化氣,二藥協同,內散脾胃之寒,外通陽氣布達四肢。

  • 蜀椒、吳茱萸
    蜀椒(花椒)辛溫有毒,能「殺蟲止痛,散寒除濕」,尤擅驅逐臟腑冷氣;吳茱萸苦辛大熱,降逆止嘔,專攻肝胃寒凝氣滯,二者共破陰寒痼結。

2. 臣藥:健脾助運,固護中州

  • 白朮
    甘溫健脾燥濕,防止溫燥藥傷脾陰,同時助運化以杜絕寒濕再生。《本草崇原》謂其「益土氣以溫肌肉」,為溫補並行之要藥。

  • 曲末(神麴):
    由五穀發酵而成,能消食化滯、醒脾開胃。寒凝易致氣滯食積,此藥助脾胃運轉,使溫藥之力周流無礙。

3. 佐使:米飲與蜜水糊丸

  • 米飲(米湯)送服,取其甘緩護胃,避免溫燥傷津;蜜水糊丸則緩和藥性,延長藥效,適合長期痼冷需漸消者。

治療原理總結

全方以「溫中散寒」為主軸,結合「健脾化濕、理氣消積」之法:

  • 溫陽破陰:乾薑、桂心、蜀椒、吳茱萸形成辛熱合力,直搗寒邪巢穴。
  • 標本兼顧:白朮、神麴調理脾胃功能,從根本阻斷寒濕再生。
  • 劑型設計:散劑(或丸劑)適合緩攻慢性痼疾,米飲蜜水調護,減峻烈之性。

推理可能功效延伸

除主治「心腹冷痛」外,此方或可擴展應用於:

  1. 寒疝腹痛:因肝經寒凝所致少腹墜痛。
  2. 痰飲嘔逆:寒濕內停,胃氣上逆之泛吐清涎。
  3. 虛寒泄瀉:脾腎陽虛之久瀉完穀不化。

:此方偏於辛熱燥烈,若寒熱夾雜或陰虛內熱者需調整配伍,然此屬臨證變通範疇,非此方原始設計之主旨。

傳統服藥法


曲末3升,白朮5兩,乾薑3兩,桂心3兩,吳茱萸2兩,蜀椒2兩。
上藥治下篩。
每服方寸匕,米飲調下,日2次,空腹服。不過5劑,諸冷頓愈。
《普濟方》本方用法:上為細末,蜜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一百丸,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痼冷丸, 出處:《千金》卷十六。 組成:曲末3升,白朮5兩,乾薑3兩,桂心3兩,吳茱萸2兩,蜀椒2兩。 主治:心腹痼冷,百治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