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柞皮湯方劑中加入土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利濕排毒: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排毒之功效。柞皮湯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毒邪外侵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疥癬等。土茯苓有助於清熱解毒,利濕排毒,改善皮膚病症。
- 配伍增效: 柞皮湯中其他藥物如桑白皮、地膚子等,也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功效。土茯苓的加入,可以與其他藥物相互協同,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柞皮湯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細菌、病毒的滋生,並清除體內熱毒,配合柞皮的涼血止血作用,可更有效地治療熱毒所致的各種疾病。
二、疏散風熱:金銀花能疏散風熱,並與柞皮的清熱解毒作用相輔相成,可有效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疾病。
柞皮湯中加入荊芥,是取其辛散解表之功。
柞皮湯主治風寒濕痹,症見肢體痠痛、屈伸不利、麻木沉重等。而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止癢之效,能疏散風寒濕邪,通絡止痛。
此外,荊芥還可輔助桑枝、秦艽等藥材,共同發揮祛風濕、通經絡的作用,進一步加強療效,使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柞皮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因為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能清熱涼血,適用於熱病發熱、心煩不寐、口渴、尿赤等症狀。柞皮湯主治熱毒瘡瘍,而生地黃能清熱解毒,並滋陰潤燥,與其他藥材共同抑制瘡瘍的發展,促進傷口癒合。此外,生地黃還能養陰生津,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
柞皮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考量其斂陰止汗以及緩解疼痛的功效。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斂陰、收斂止汗、養血柔肝、緩解疼痛等功效。
柞皮湯以止瀉為主要功效,而白芍的收斂止汗作用可以輔助止瀉,並緩解因腹瀉引起的疼痛,同時白芍的養血柔肝作用可以緩解藥物對肝臟的刺激,使藥效更加平和。
柞皮湯中加入防風,主要考量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散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柞皮湯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皮膚瘙癢等症,防風的加入有助於散寒止痛,減輕患者的瘙癢不適。
- 調和藥性: 柞皮湯中藥材多偏寒涼,防風的辛溫之性可以中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降低藥物對人體的刺激,使藥效更加平和穏定。
此外,防風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功效,例如與桑白皮、白鮮皮等藥材配合,能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溼痺、皮膚瘙癢等症。
柞皮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通絡: 川牛膝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減輕疼痛和炎症。柞皮湯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而川牛膝的活血通絡作用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 引藥下行: 川牛膝味苦性寒,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以將藥力引導至下焦,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柞皮湯的藥性偏於溫燥,加入川牛膝可以起到平衡藥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
柞皮湯中加入木瓜,主要考量其健脾消食與活血化瘀的功效。
健脾消食方面,木瓜富含蛋白酶,能幫助消化蛋白質,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促進食慾,緩解消化不良等症狀。
活血化瘀方面,木瓜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活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對於氣血運行不暢、疼痛等症狀具有一定緩解作用。
因此,柞皮湯中加入木瓜,有助於增強藥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柞皮湯方劑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柞皮湯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黃柏可清熱燥濕,使濕熱之邪得以清除。
- 與其他藥物相配,增強療效:柞皮湯中包含其他藥物,如地榆、白芷等,黃柏與這些藥物相配伍,可以發揮協同作用,增強清熱燥濕、止帶止癢的功效,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症狀。
總之,黃柏在柞皮湯中的加入,是為了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與其他藥物相配伍,以達到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柞皮湯方劑分析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黴瘡皮膚潰爛」,即因毒熱蘊結、濕濁浸淫所致之皮膚瘡瘍潰爛,類似現代梅毒、惡性濕疹或深層感染性疾病。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症多由濕毒壅滯血分、熱壅肉腐所致,治宜清熱解毒、祛濕斂瘡,兼調血脈。
2.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清熱解毒為主
- 柞木皮:苦平微寒,善清濕熱、消腫毒,為治皮膚潰爛要藥。
- 土茯苓:甘淡平,《本草綱目》載其「祛風濕、利關節、治惡瘡」,專解濕毒深伏之邪。
- 金銀花:甘寒清熱,解毒散癰,助柞木皮、土茯苓透邪外出。
(2)祛風除濕為輔
- 防風、荊芥:辛散透表,驅風邪以消瘡癢,兼助濕毒外透。
- 黃柏:苦寒沉降,清下焦濕熱,堅陰斂瘡。
(3)活血養陰為佐
- 生地黃、芍藥:涼血滋陰,防熱毒傷血,兼緩筋脈拘急(潰爛久不癒多伴陰血耗傷)。
- 牛膝、木瓜:
- 牛膝:活血通經,引藥下行,助濕毒從下而解。
- 木瓜:酸溫化濕,舒筋活絡,改善濕毒流注之關節不利或筋脈攣急。
(4)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清熱解毒合滋陰養血,避免苦燥傷正。
- 表裏分消:防風、荊芥透表,土茯苓、黃柏利濕,牛膝引邪下行,層次分明。
3.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清、解、利、養」為核心:
- 清熱解毒直折毒火,治其標;
- 祛風除濕疏通腠理,防邪再聚;
- 活血養陰調和營血,扶正生肌。
適用於濕熱毒邪壅盛、血絡受損之皮膚潰爛,尤其遷延不癒者。藥性偏寒涼,若屬虛寒瘡瘍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柞木皮3錢,土茯苓3錢,銀花2錢,荊芥2錢,地黃2錢,芍藥2錢,防風2錢,牛膝1錢,木瓜1錢,黃柏1錢。
上(口父)咀。以水5合,煮取2合半,去滓溫服。
相同名稱方劑
柞皮湯, 出處:《黴癧新書》。 組成:柞木皮3錢,土茯苓3錢,銀花2錢,荊芥2錢,地黃2錢,芍藥2錢,防風2錢,牛膝1錢,木瓜1錢,黃柏1錢。 主治:黴瘡皮膚潰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