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息丸

調息丸

DIAO X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偏寒 (0.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46%
胃經 13%
肝經 13%
脾經 13%
大腸經 6%
腎經 6%
肺經
胃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調息丸方劑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理氣和胃: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含有揮發油、橙皮苷等成分,具有理氣消脹、健脾和胃的功效。對於因氣滯、痰阻所致的呼吸不暢,以及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陳皮能起到調理作用,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消化功能。

二、降逆止嘔:陳皮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能夠緩解因氣逆上衝所引起的噁心、嘔吐等症狀。對於因脾胃虛弱、氣機不暢所致的嘔吐,陳皮可以理氣降逆,起到止嘔的作用。

因此,調息丸中加入陳皮,可以協同其他藥物,起到理氣和胃、降逆止嘔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更好地改善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的相關病症。

調息丸中加入射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利咽止咳:射干味苦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止咳的功效。它可以有效緩解因熱毒上攻導致的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症狀,與調息丸中其他清熱解毒的藥材相輔相成,增強其治療效果。

2. 疏散風熱,通肺利氣:射干具有疏散風熱、通肺利氣的作用,可以幫助緩解因風熱犯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可使肺氣通暢,呼吸順暢,達到調息的效果。

調息丸中包含紫菀,主要因其具以下兩大功效:

  1. 潤肺止咳: 紫菀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燥咳、咳嗽痰多、喘息等症狀有較佳療效。調息丸主要針對呼吸道疾病,紫菀的潤肺止咳功效可有效緩解患者咳嗽、痰多等症狀。
  2. 降氣平喘: 紫菀還具有降氣平喘的作用,可緩解氣喘、呼吸急促等症狀。搭配其他藥材,可增強調息丸的平喘作用,幫助患者順暢呼吸,改善氣道功能。

調息丸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宣肺止咳: 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利水消腫之效。對於肺氣不宣、痰多喘咳,可起到宣暢肺氣、化痰止咳的作用。

二、清熱解毒: 桑白皮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

因此,桑白皮在調息丸中,可協同其他藥材,發揮宣肺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有效改善呼吸道疾病。

調息丸方劑中包含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化痰: 桔梗味辛甘,性微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的功效。肺氣不宣,痰阻氣道,是呼吸道疾病常見病機,而桔梗可以宣暢肺氣,化解痰液,幫助呼吸通暢,改善呼吸困難等症狀。

2. 提升藥效: 桔梗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例如,桔梗與杏仁、川貝母等藥物配伍,可以加強其宣肺化痰的效果,使藥效更佳。

總之,桔梗在調息丸方劑中發揮宣肺化痰,提升藥效的功效,為患者呼吸道疾病的治療提供重要的藥理基礎。

調息丸中加入海浮石,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平喘止咳:海浮石性寒,味甘鹹,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效。對於因肺熱痰阻導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海浮石能有效緩解。
  2. 化痰散結:海浮石具有軟堅散結之功,對於痰液粘稠難以咳出者,能幫助化痰排痰,改善呼吸道通暢。

因此,調息丸中加入海浮石,能起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化痰散結的功效,對於痰多咳嗽、喘息等呼吸道疾病具有良好的療效。

旋覆花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降氣止咳、消痰散結、利水消腫的功效。在「調息丸」方劑中,旋覆花主要用於以下兩方面:

  1. 降氣止咳:旋覆花可降肺氣,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止咳化痰藥物配合,增強止咳效果。
  2. 消痰散結:旋覆花能化痰散結,對痰濁阻塞所致的呼吸道疾病,如咳嗽痰多、氣喘胸悶等,具有較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調息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息贲」,屬中醫古籍所述病證,特徵為脅下脹滿如覆盆、寒熱交替、背痛嘔逆、喘咳等,病機與氣機上逆、痰熱結聚於胸脅相關。息贲之名,源於《靈樞》「肺積曰息贲」,指肺氣鬱積、痰瘀阻絡之證,病位涉及肺、肝、胃,以痰熱壅滯、氣機不降為核心。其「灑灑寒熱」為邪正交爭之象,「背痛嘔逆」則為痰氣上沖所致,符合痰熱膠結、肺失宣降之病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調息丸以「降氣清熱、開痰散結」為法,其組方層次分明:

  1. 降氣化痰

    • 旋覆花:為君藥,善降逆氣,化胸膈痰結,《本經逢原》謂其「能開結下氣」。
    • 紫菀、桑皮:一潤一瀉,紫菀化痰止咳,桑皮瀉肺平喘,共助肺氣肅降。
    • 桔梗:宣肺祛痰,與旋覆花形成「宣降相因」之勢,調暢氣機。
  2. 清熱散結

    • 射乾:清熱解毒,消痰散結,《神農本草經》言其主「咳逆上氣」。
    • 海浮石:咸寒軟堅,化老痰膠結,針對脅下「覆盆狀」有形之積。
    • 石鹼(古代多用皂礬或礦物鹼):滌痰垢、消積滞,助破散痰熱之結。
  3. 理氣醒脾

    • 陳皮、蔻仁:醒脾化濕,斷生痰之源,兼防寒涼藥傷中。
    • 白芥子(《外科證治全書》加味):溫化寒痰,針對痰深伏絡者,增強「散結」之力。

方劑作用機理推論
此方結合「辛開苦降」與「咸寒軟堅」法,以旋覆花、桔梗調暢氣機,射乾、海浮石清熱消痰,輔以陳皮、蔻仁運脾,共奏「降上逆之氣、清鬱熱之痰、散脅下之結」之效。尤其針對痰熱互結、氣機壅滯之「息贲」,通過分解痰結、通降肺氣,改善咳喘嘔逆;而石鹼、海浮石之配伍,更體現對「有形痰積」之峻藥緩消,以丸劑漸化,避免攻伐傷正。

整體而言,調息丸屬痰熱實證之治方,其組方邏輯緊扣「氣降則火降,痰消則結散」之理,反映了古代外科痰證治療的「內消」思路。

傳統服藥法


陳皮、蔻仁、射乾、紫菀、桑皮、桔梗、石鹼、海浮石、旋覆花。
降氣清熱,開痰散結。
水泛為丸。
《外科證治全書》有白芥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調息丸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咳血氣喘心內膜炎心包炎心肌炎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嘔吐背痛咳嗽多痰肩前部肩痛

相同名稱方劑


調息丸,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一。 組成:陳皮、蔻仁、射乾、紫菀、桑皮、桔梗、石堿、海浮石、旋覆花。 主治:降氣清熱,開痰散結。主治:息賁。有脅下如覆盆狀,令人灑灑寒熱,背痛嘔逆,喘咳。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