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飲

地榆飲

DI YU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極寒 (0.1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肝經 16%
脾經 16%
大腸經 11%
心經 10%
胃經 10%
腎經 6%
小腸經 5%
肺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地榆飲以「地榆」為名,自然以「地榆」為主要藥材,這是因為地榆藥性寒涼,擅長清熱涼血、止血生肌,對於熱毒所致的出血症狀有顯著療效。

方劑中加入其他藥材,如生地黃、丹皮、赤芍等,目的在於增強地榆的涼血止血功效,同時配合其他藥材的特性,如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以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療效果。因此,地榆飲中包含地榆,正是因為其藥效與方劑的治療目標相符,並扮演著重要的核心角色。

地榆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1. 調和藥性:地榆性寒涼,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但長期服用可能傷脾胃。甘草性平,味甘,能調和藥性,緩解地榆的寒涼之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傷脾胃。
  2.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的功效,與地榆配伍,可加強其止血、解毒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甘草還能與地榆中的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發揮更佳的療效。

地榆飲中包含赤芍,主要原因如下:

  1. 涼血止血,清熱解毒: 地榆飲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而赤芍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與地榆、白芍等藥物共同作用,能有效地控制出血,並消除血熱,達到止血清熱的療效。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赤芍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進一步促進止血,並有助於消腫止痛,減輕患者的痛苦。

地榆飲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解鬱,緩解瘀滯: 地榆飲主治血瘀所致的腸風下血、痔瘡出血等症。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具有行氣解鬱、消積導滯的作用,能疏通氣機,緩解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情況。
  2. 活血化瘀,止血止痛: 枳殼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與地榆、白芍等藥材配合,能更有效地化解瘀血,達到止血止痛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榆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冷熱痢,腹痛下痢赤白頻并」,指小兒因飲食不節或外邪侵襲,導致腸道寒熱錯雜,氣機失調,出現:

  1. 下痢赤白:糞便夾雜血(赤)與黏液(白),屬濕熱夾雜之象
  2. 腹痛頻急:氣滯不通或濕熱蘊結腸道
  3. 冷熱交作:可能有發熱與畏寒交替,或體質虛寒而腸道積熱

古醫家認為此證屬「寒熱夾雜」,需兼顧清熱、調氣、緩急三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

  • 地榆(3分):性微寒,味苦酸澀,歸肝、大腸經
    • 清熱涼血,專治血痢(「赤痢」),收斂止血
    • 針對下痢帶血,防止熱傷血絡

臣藥

  • 赤芍藥(炒,2分):炒製緩其寒性,活血散瘀
    • 助地榆清血分鬱熱,解腹痛(「通則不痛」)
    • 炒後兼顧小兒脾胃,防過寒傷陽

佐藥

  • 枳殼(2分):苦辛微寒,理氣寬中
    • 破腸道氣滯,緩解腹脹、裏急後重
    • 與赤芍協同,調暢氣血(氣行則血行)

使藥

  • 甘草(2分):甘平緩急,調和諸藥
    • 與芍藥配伍(隱含「芍藥甘草湯」之意),舒緩腸道痙攣止痛
    • 製約地榆、枳殼之偏性,顧護中焦

全方配伍特點

  1. 寒溫並調:地榆、赤芍清熱,枳殼微寒理氣,甘草中和,適合寒熱錯雜之痢。
  2. 氣血同治:地榆、赤芍治血分,枳殼調氣分,符合「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治痢原則。
  3. 攻中寓和:雖治痢疾,但劑量輕(以「分」計),佐炒製、甘緩之法,契合小兒「臟腑嬌嫩」之體質。

此方簡潔,針對小兒痢疾以「濕熱為主,兼夾氣滯」的病機,透過涼血止痢、活血行氣,達到標本兼顧之效。

傳統服藥法


地榆3分,甘草2分,赤芍藥(炒)2分,枳殼2分。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心情煩燥心胸煩熱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地榆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六。 組成:地榆3兩,赤石脂1兩。 主治:傷寒後下痢赤白。

地榆飲,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七。 組成:地榆3分,甘草2分,芍藥1錢,當歸1錢。 主治:小兒冷熱痢,腹痛,赤白頻並。

地榆飲, 出處:《保嬰撮要》卷七。 組成:地榆3分,甘草2分,赤芍藥(炒)2分,枳殼2分。 主治:小兒冷熱痢,腹痛下痢赤白頻並。

地榆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組成:地榆(銼,焙乾)1兩,酸石榴皮1兩,黃連(去須)3兩,當歸(銼,炒)2兩。 主治:産後赤日痢,久不止,臍腹(疒丂)痛。

地榆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一。 組成:地榆1兩,當歸(切,焙)2兩,艾葉2兩,人參2兩,生乾地黃(焙)3兩,桂(去粗皮)1兩。 主治:産後惡露下多,心煩氣短,食少多倦。

地榆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組成:地榆3分,黃柏(去粗皮,炙)3分,黃連(去須)3分,馬芹子(炒)3分,黃芩(去黑心)3分,蔓菁根(洗,切)半兩。 主治:小兒蠱毒血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