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點眼杏仁膏中加入杏仁,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杏仁性味甘苦,微寒,入肺、大腸經。其性寒涼,能清熱解毒,且有止痛消腫之效。用於眼部時,可有效緩解眼部紅腫、疼痛、發炎等症狀。
- 潤燥滑腸,滋養眼部: 杏仁富含油脂,具潤燥滑腸之功,能滋潤眼部,緩解因乾燥引起的各種眼部不適。
總而言之,杏仁在點眼杏仁膏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以及滋養眼部的作用,是治療眼部疾病的有效成分。
點眼杏仁膏中加入輕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輕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眼部紅腫、疼痛、化膿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 殺菌止癢:輕粉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能抑制眼部細菌感染,並能緩解眼部瘙癢。
然而,輕粉為劇毒藥物,使用時需謹慎,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過量或長期使用,以免造成眼部損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點眼杏仁膏」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眼部疾患:
- 丹石毒衝目赤癢:古代服用丹石(如五石散等礦物藥)後,熱毒上攻導致的目赤、癢痛。
- 生浮膜:眼球表面出現混濁或分泌物覆蓋,類似結膜炎或角膜病變。
- 目生胬肉:指翼狀胬肉(結膜增生侵入角膜),伴隨癢痛或漸進性生長,甚至遮蔽瞳孔。
此方針對熱毒蘊結、血瘀痰凝所致的眼疾,具有清熱解毒、消腫退翳之效。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杏仁油
- 性味功效:甘平,潤燥、散結、解毒。《本草綱目》載其能「消腫,殺蟲,治諸瘡疥」。
- 眼部作用:
- 潤澤眼表,緩解乾癢。
- 其油脂質地可作為賦形劑,助藥物附著眼眥,緩釋藥性。
- 古代認為其能「解丹石毒」,中和礦物藥熱性。
2. 食鹽(末)
- 性味功效:鹹寒,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本草備要》謂其「解毒涼血,潤燥」。
- 眼部作用:
- 滲透性強,可局部消炎止癢。
- 高滲作用能減輕組織水腫(如胬肉浮腫)。
- 與杏仁油相和,可能形成輕微刺激性,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化瘀退翳。
3. 製法與輔料
- 柳枝研磨:柳枝性苦寒,清熱活血。研磨過程可能引入柳枝成分,增強解毒之效。
- 艾煙燻製:艾葉辛溫,通經散寒。此步驟或借艾煙抗菌之性(類似古代熏蒸消毒),同時緩和杏仁油與鹽的寒涼,避免過度刺激。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鹽寒搭配杏仁油潤散,針對丹石熱毒或風熱上攻。
- 軟堅消胬:鹽能軟化堅結,結合油脂的潤散作用,抑制胬肉增生。
- 局部刺激與修復:輕度滲透刺激(鹽)促進代謝,油脂保護黏膜,達到「攻補兼施」之效。
此方體現古代外治法的**「以毒攻毒」與「潤燥並行」**思路,適用於熱毒夾雜瘀結的慢性外眼病。
傳統服藥法
杏仁油半雞子殼許,食鹽(末)1錢。
用銀石器著鹽末並杏仁油相和,以柳枝一握,緊束縛一頭,研三日色黑,又取熟艾如雞子大,掘地作坑子,置瓦於坑,上安艾,燒令通氣,火盡即成,更和令勻,常蓋頭。
每以綿纏杖頭,點少許在兩眥頭,夜臥時點。頻用甚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點眼杏仁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杏仁油半雞子殼許,食鹽(末)1錢。 主治:眼胎赤。
點眼杏仁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 組成:杏仁(湯浸,去皮尖,研)半兩,黃連(去須)1兩,輕粉半錢。 主治:肝熱,飛血赤脈。
點眼杏仁膏, 出處:《聖惠》卷三十二。 組成:杏仁1分(去皮尖),膩粉半錢。 主治:丹石毒衝目赤癢,及生浮膜。目生胬肉,或癢或痛,息肉漸長,侵覆瞳仁。
點眼杏仁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 組成: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研如膏)半兩,黃連(去須,銼)半兩,青鹽半兩,膩粉1錢匕。 主治:目生胬肉,風翳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