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仁餅子
XING REN BING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5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杏仁餅子方劑中包含杏仁,主要是因為杏仁的藥用功效與其在餅子中的作用相輔相成。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大腸經,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功效。其所含的苦杏仁苷,經酶水解後產生氫氰酸,具有止咳作用,適用於肺熱咳嗽、燥咳等症狀。同時,杏仁富含油脂,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能改善便祕等消化道問題。
此外,杏仁的香味濃鬱,加入餅子中,不僅能增加風味,還能提升食慾,使藥物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因此,杏仁餅子方劑中加入杏仁,既能發揮藥效,又能改善口感,是一味重要的藥材。
杏仁餅子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病變,如瘡癬、濕疹等。其配方精妙,其中輕粉(水銀化合物)的加入,目的在於其強大的殺菌與抗炎效果。輕粉性質寒涼,善於清熱解毒,對於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故在治療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疾病時,能快速減緩症狀,促進患處恢復。然而,輕粉含有毒性,使用時需嚴格控制劑量,以免造成汞中毒。杏仁餅子結合杏仁滋潤皮膚與輕粉的抗菌特性,達到了標本兼治的效果,但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確保安全與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杏仁餅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口糜生熱瘡」,即口腔黏膜糜爛潰瘍(口糜),伴隨熱毒蘊結所致之瘡瘍,症見紅腫疼痛、滲液或分泌物增多。古人以「鹽湯漱口」清潔局部後含服此藥餅,旨在排除腐穢涎沫,清熱解毒。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解析
杏仁(去皮尖雙仁)
- 性味:苦微溫,入肺、大腸經。
- 作用:古代外用多取其「潤燥消腫、散結解毒」之功。《本草綱目》載其能「殺蟲解毒,消狗肉積、麵積」,顯示其局部應用可緩解熱毒鬱結。去尖皮則減其毒性,雙仁加強潤澤之效。
- 本方用途:研膏後黏附黏膜,緩解潰瘍疼痛,可能利用其油脂潤澤創面、促進修復。
膩粉(輕粉,即氯化亞汞)
- 性味:辛冷,有毒,入大腸、小腸經。
- 作用:傳統用於「殺蟲攻毒、去腐生肌」,《本草衍義》謂其「下涎痰、消積滯」,外用可治瘡瘍潰爛。
- 本方用途:少量配伍以清熱毒、化腐穢,抑制瘡面感染,促進收口。
鉛丹(黃丹,四氧化三鉛)
- 性味:辛微寒,有毒,入心、脾、肝經。
- 作用:《本經》言其「主吐逆反胃,驚癇癲疾,除熱下氣」,外用多收斂瘡瘍、拔毒生肌。
- 本方用途:為衣(外層)可能利用其收斂性,固定藥餅形狀,並緩釋藥性。
2. 配伍邏輯
- 杏仁+膩粉:杏仁潤澤黏膜、緩解疼痛,膩粉清熱攻毒,一緩一峻,共奏「去腐生新」之效。
- 鉛丹為衣:保護內部藥物緩釋,同時借其微寒之性助清熱,外用收斂瘡面滲液。
- 鹽湯漱口:先清潔口腔,增強藥物滲透,鹽亦有輕微消炎作用。
3. 治療原理推論
- 針對熱毒上攻:膩粉、鉛丹清熱拔毒,抑制局部感染。
- 促進黏膜修復:杏仁潤燥護瘡,減少刺激,助潰瘍癒合。
- 物理作用:藥餅含服黏附創面,直接作用患處,引涎外出以排毒。
三、小結
此方以「清熱解毒、去腐生肌」為核心,利用杏仁緩和膩粉毒性,鉛丹收斂,適用於熱毒型口瘡。唯其含輕粉、鉛丹,毒性需謹慎,然古代以少量外用,短期含服,應為權衡之法。
傳統服藥法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14枚(別研細),膩粉1錢。
上藥和研勻如膏,為餅如錢服大,鉛丹為衣。
先用鹽湯嗽口,含1餅。涎出即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杏仁餅子,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組成: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14枚(别研細),膩粉1錢。 主治:口糜生熱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