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味舒筋湯

四味舒筋湯

SI WEI SHU JI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8%
膀胱經 18%
脾經 18%
肝經 18%
胃經 9%
大腸經 9%
心經 9%
腎經
膀胱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味舒筋湯中包含獨活,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祛風濕止痛: 獨活味辛性溫,入肝經,能祛風濕,止痺痛。四味舒筋湯主治風寒濕痺,四肢筋骨疼痛,麻木不仁,獨活可有效緩解疼痛,改善肢體活動。
  2. 舒筋活絡: 獨活具有舒筋活絡之效,能通經活絡,促進氣血運行,對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因此,獨活是四味舒筋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祛風濕止痛、舒筋活絡的功效,對於治療風寒濕痺所致的筋骨疼痛具有顯著效果。

四味舒筋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通絡,舒筋止痛: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潤腸通便等功效。四味舒筋湯旨在治療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而當歸能活血通絡,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組織營養供應,舒緩筋脈疼痛。
  2. 補血養血,改善體質: 當歸還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能夠改善氣血不足引起的筋骨酸軟、乏力等症狀。這對於長期患病、體質虛弱的患者來說,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幫助恢復體力,提高治療效果。

四味舒筋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止痺痛:蒼朮性溫燥,具有祛風濕、止痺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蒼朮能有效驅散寒濕,解除痺痛。
  2. 健脾燥濕利水:蒼朮亦有健脾燥濕、利水消腫的功效。在四味舒筋湯中,它能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減少濕邪的生成,進而減輕風濕痺痛的程度。

總之,蒼朮在四味舒筋湯中發揮著祛風濕止痺痛、健脾燥濕利水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四味舒筋湯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祛風止痛: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濕、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濕熱邪侵襲經絡,導致筋脈瘀阻、疼痛腫脹的病症,黃柏能有效清熱解毒,祛除病邪,緩解疼痛。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四味舒筋湯中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生地黃等,以滋陰養血、活血化瘀為主,而黃柏則起清熱解毒、祛風止痛之作用,二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舒筋活絡、止痛消腫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傳統功效分析如下:

一、傳統主治解析 [四味舒筋湯]針對「外感筋攣,濕熱傷于太陽」和「腿足腫痛,腳筋攣縮」兩大主證。

  1. 濕熱侵絡機制:濕熱之邪侵襲太陽經脈(主一身之表),阻滯氣血致筋脈失養而攣急,尤見下肢腫痛。太陽經循行背部至足,故病位多見腿足。
  2. 筋攣病機:濕性黏滯與熱邪傷津共同作用,導致筋脈拘急不舒,呈現攣縮腫痛。此屬「濕熱痹證」範疇,與單純風寒致痹有別。

二、組方邏輯與藥對配伍 全方體現「清熱燥濕,舒筋活絡」核心思路:

  1. 蒼朮—黃柏(二妙丸基礎)

    • 蒼朮燥脾濕、走皮腠,解外濕困表
    • 黃柏清下焦濕熱,瀉火堅陰
    • 二者相配,針對濕熱流注經絡之病本
  2. 木瓜—秦艽(舒筋活絡藥對)

    • 木瓜酸溫,專祛濕舒筋,治轉筋腳氣
    • 秦艽苦平,祛風濕通經絡,善解痙痛
    • 互為佐使,增強鬆弛攣急之效

三、治療原理推演

  1. 濕熱並治:蒼朮升散宣透外濕,黃柏沉降清利內熱,形成「上下分消」之勢。
  2. 標本兼顧:木瓜、秦艽緩筋急治標,蒼朮、黃柏除濕熱治本,體現「急則舒筋,緩則清源」策略。
  3. 經絡靶向:四藥皆歸膀胱經(太陽經),藥力集中作用于下肢,符合「循經用藥」原則。

四、延伸應用推論 此方架構提示可活用於:

  • 濕熱型腰椎病引發坐骨神經痛
  • 痛風急性期關節红肿挛痛
  • 運動後濕熱鬱滯之肌肉痙攣

全方藥簡力專,體現「治濕不理脾胃非其治,治筋不調肝血非其術」的治療思路,通過燥濕清熱間接達到柔筋止痙目的。

傳統服藥法


秦艽、木瓜、蒼朮、黃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因此孕婦及月經量過多的患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下肢水腫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四味舒筋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三。 組成:秦艽、木瓜、蒼朮、黃柏。 主治:陽明經濕熱筋攣。

四味舒筋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三。 組成:獨活、當歸、蒼朮、黃柏各等分。 主治:外感筋攣,濕熱傷於太陽者;或腿足腫痛,腳筋攣縮。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