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枳實丸

附子枳實丸

FU ZI ZHI SH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熱 (1.1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心經 24%
大腸經 13%
肝經 13%
胃經 13%
腎經 11%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枳實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寒邪內伏,陽氣虛衰: 附子性熱,能溫補心陽,回陽救逆,驅寒止痛。對於寒邪內伏、陽氣虛衰所致的腹痛、嘔吐、肢冷、脈微等症狀,附子可溫陽散寒,扶正祛邪。
  2. 與枳實相配,寒熱並用: 枳實性苦寒,能行氣消積,瀉熱通便。附子與枳實相配,寒熱並用,一寒一熱,相互制衡,既能溫陽散寒,又能行氣消積,共奏溫陽通便之效。

附子枳實丸中包含枳實,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緩解寒凝氣滯: 附子溫陽散寒,枳實理氣消積。二者合用,可溫陽散寒,並疏肝理氣,消食導滯,以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
  2. 配合附子溫陽: 枳實味苦酸,性寒,可制約附子辛熱之性,避免溫陽過度而傷陰。同時,枳實的理氣作用,有助於附子陽氣的運行,使其更有效地溫煦臟腑。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附子枳實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留飲」,意指水濕痰飲停滯體內,導致胸脅脹滿、心下痞硬、嘔逆或肢體浮腫等症狀。古代醫家認為,留飲多因陽氣不足,水濕不化,或氣機不暢,痰飲積聚而成。此方以溫陽行氣為主,針對痰飲停滯的病機進行調理。

組成與藥理邏輯分析

  1. 附子(半兩)

    • 性味:大熱,辛甘,有毒。
    • 歸經:入心、腎、脾經。
    • 功效:回陽救逆,溫腎助陽,散寒除濕。
    • 在方中作用:附子大溫之性,能振奮陽氣,推動水濕代謝,尤其針對寒飲內停之證,使陽氣通達,水飲得化。
  2. 枳實(一兩)

    • 性味:苦、辛,微寒。
    • 歸經:入脾、胃、大腸經。
    • 功效:破氣消積,化痰散痞。
    • 在方中作用:枳實為行氣要藥,善於破滯除痞,能宣通氣機,使痰飲得以疏導下行。其苦降之力,配合附子之溫通,形成「溫陽行氣」之效。

全方配伍原理

此方以附子溫陽化飲枳實破氣導滯,二者結合,使陽氣得以振奮,氣機得以暢通,從而推動痰飲的消散與排出。整體機理如下:

  • 溫陽與行氣並舉:附子溫補下焦陽氣,使水飲得以蒸化;枳實疏通中焦氣機,使痰飲得以降泄。
  • 寒熱相濟:附子大熱,枳實微寒,二者相伍,既能避免附子過燥,又可制約枳實之涼性,適於寒痰停飲兼氣滯者。
  • 蜜丸緩行:煉蜜為丸,緩和附子之毒,並延長藥效作用,使溫化和行氣之力穩固持久。

可能臨床應用拓展

雖原方主治「留飲」,但根據其藥性組合,或可推及下列證候:

  1. 寒痰結胸:胸悶、心下痞硬、嘔逆痰涎,屬陽虛氣滯者。
  2. 寒濕腹脹:腹脹隱痛、大便溏滯,因寒濕阻滯中焦者。
  3. 陽虛水停:輕度水腫、小便不利,屬腎陽不足者(需配合利水藥)。

此方體現了「溫陽以化飲,行氣以消滯」的治療思路,適用於陽虛氣滯、痰飲內停之證。

傳統服藥法


附子半兩,枳實1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前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枳實丸, 出處:《雞峰》卷十三。 組成:附子半兩,枳實1兩。 主治:留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