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熱湯

除熱湯

CHU RE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偏寒 (0.5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8%
肺經 9%
脾經 9%
肝經 9%
腎經 9%
小腸經 9%
膀胱經 9%
心經 9%
大腸經 9%
膽經 9%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除熱湯中加入白芷,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白芷具有解表散寒、通竅止痛之效,能有效緩解因風寒入侵所致的發熱、鼻塞、頭痛等症狀,與除熱湯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疏風散寒的功效。
  2. 升清降濁,利氣通竅:白芷能升發陽氣,使濁氣下降,有助於改善因熱毒鬱積所致的胸悶、氣喘等症狀,並能通鼻竅,改善嗅覺功能,與除熱湯中其他藥材配合,共同達到清熱解毒、利氣通竅的作用。

除熱湯中加入苦參,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苦參味苦性寒,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殺蟲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積而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便祕等症狀,苦參可起到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作用。
  2. 解毒止癢: 苦參還具有解毒止癢的功效,對於因濕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症狀,苦參可起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作用。

總之,苦參在除熱湯中,既能清熱瀉火,又能解毒止癢,對於熱毒蘊積所致的各種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除熱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小兒于立夏之後,有病身熱者」,其應用背景契合中醫「因時制宜」的觀念。立夏後天氣漸熱,小兒易因暑熱或外感溫邪而發熱,此方以外用沐浴法清熱解表,避免小兒內服藥的耐藥困難。清漿水(發酵米湯)本身具輕微清涼之效,加鹽既可消炎,亦能引藥透皮,浴後撲粉(如滑石粉)以收斂濕氣,保持皮膚乾爽,防止熱邪復聚。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白芷根苗

    • 性辛溫,傳統用於祛風散濕、解表止痛。其揮發油成分(如當歸素)可擴張毛細血管,促進汗液分泌,通過發汗帶走體表熱邪,屬「辛涼解表」的輔助藥。
  2. 苦參

    • 性苦寒,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主含苦參鹼(matrine),能抑制炎症介質釋放,降低皮膚溫度。外用時直接作用於肌表,緩解因熱毒鬱於皮膚的煩躁發熱。
  3. 清漿水煎煮

    • 清漿水為微酸性(含乳酸),可輕微軟化角質,幫助藥物滲透;其涼潤之性協同增強清熱效果。
  4. 鹽少許

    • 鹽性寒,能「涼血解毒」(《本草備要》),外用可增強滲透壓,使藥力深入皮腠,同時抑菌防感染。

邏輯推理與配伍特點
此方以「外治透邪」為核心,白芷之辛散開泄腠理,苦參之苦寒清解內鬱之熱,一溫一寒相互制約,避免過汗傷陰或寒凝遏熱。清漿水與鹽為媒介,既調節藥性,亦強化局部作用。立夏後濕熱漸盛,小兒腠理不密,易受外邪,此方透過藥浴使邪從表解,符合「暑當與汗俱出」的治則,且外用之法安全簡便,契合古代兒科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白芷根苗、苦參各等分。
上為粗末。
用清漿水煎,更入鹽少許,以浴兒,浴畢用粉粉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除熱湯, 出處:《衛生總微》卷三。 組成:白芷根苗、苦參各等分。 主治:小兒於立夏之後,有病身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