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培本丸中包含西洋參,主要是因為西洋參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補氣益肺: 西洋參性涼,味甘微苦,入肺、脾經,具有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的功效。對於肺氣不足、陰虛燥咳、脾虛乏力等症狀,西洋參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滋陰降火: 西洋參還具有滋陰降火之效,能改善心煩失眠、口燥咽乾等陰虛內熱症狀。在培本丸中,西洋參與其他補益藥材共同作用,達到平衡陰陽、補益氣血的效果。
總而言之,西洋參在培本丸中的加入,主要是為了發揮其補氣益肺、滋陰降火之效,進一步增強補益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培本丸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主要功效在於培養腎氣、調和脾胃,進而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方劑中包含沙苑子,這是因為沙苑子具有良好的補腎和益精的作用。沙苑子是沙苑的成熟種子,主要用於治療腎虛所引起的症狀,如腰膝酸軟、遺精、耳鳴等,這些都是腎氣不足的表現。
此外,沙苑子的性味甘平,能夠潤養脾胃,促進消化,改善食慾。中醫理論中,腎與脾有著密切的關聯,培本丸中沙苑子的添加,不僅強調了腎的功能,同時也平衡了脾胃的運作,達到全方位的調理效果。因此,沙苑子在培本丸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對於提升整體健康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培本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固精:山茱萸味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精氣的作用。培本丸主要用於治療腎虛精虧所致的遺精、滑精、腰膝酸軟等症,山茱萸能補腎固精,防止腎精外泄,從根本上改善病症。
- 收斂止瀉:山茱萸亦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可治療腎虛脾虛引起的泄瀉。培本丸中常配合其他收斂固澀藥物,如芡實、覆盆子等,共同作用,更能達到固澀止瀉的效果。
培本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作用。培本丸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導致的食慾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狀,茯苓能健脾利濕,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食慾,從而達到培本固本的效果。
- 寧心安神:茯苓亦能寧心安神,有助於改善因脾虛濕盛引起的失眠、心悸等症狀。培本丸中加入茯苓,有助於整體療效,使其更加全面,達到益脾健胃,寧心安神的目的。
培本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滋陰補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之功效。培本丸以補益脾腎為主,而生地黃能滋陰養血,協調脾腎之陰陽,達到整體平衡,使補益效果更佳。
- 清熱解毒: 生地黃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緩解因脾腎虛弱而引發的熱證,如口渴、舌燥、便祕等。在培本丸中,生地黃可與其他清熱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清熱解毒、滋陰補血的雙重作用。
培本丸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其行氣化濕、溫脾止嘔的功效。
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消除積滯,化解濕氣。對於脾胃虛寒,寒濕阻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砂仁能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砂仁還具有理氣止痛的作用,可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在培本丸中,砂仁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更好地發揮其藥效,促進脾胃功能恢復,達到培補元氣、增強體質的目的。
培本丸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功效。培本丸多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症狀,白朮可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改善氣血虛弱。
- 燥濕止瀉: 白朮還具有燥濕利水之功效,可改善脾胃濕氣過重引起的腹瀉、水腫等症狀。培本丸中常與其他燥濕藥物配伍,共同發揮燥濕止瀉的作用,進一步調理脾胃功能。
培本丸中添加枸杞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滋補肝腎,益精血: 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精血的功效,可改善肝腎虛損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同時能增強機體免疫力。
- 養陰潤燥,明目: 枸杞子還具有養陰潤燥、明目的功效,對於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口乾舌燥、視力模糊等症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培本丸中加入枸杞子,可以更好地起到滋補肝腎、益精血、養陰潤燥、明目的作用,以達到整體調和身體機能的效果。
培本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一、補腎壯陽: 肉蓯蓉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的功效。培本丸常用於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遺精滑精等症,肉蓯蓉的補腎功效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補腎效果。
二、滋陰潤燥: 肉蓯蓉含有豐富的黏液質,具有一定的潤燥作用,可改善因腎陰不足導致的口乾咽燥、皮膚乾燥等症狀。這與培本丸滋陰補腎、潤燥生津的功效相輔相成。
培本丸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止血固澀:血餘炭為動物血經炭化後的產物,具有止血、固澀、收斂的功效。因其性寒,可收斂止血,有效控制因脾腎虧虛、氣血不足導致的崩漏、帶下等症狀。
- 補益腎氣:血餘炭入腎經,可補腎固精,改善因腎氣虛弱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
因此,培本丸中加入血餘炭,可起到止血固澀、補益腎氣的雙重功效,有助於改善因脾腎虧虛導致的各種症狀。
培本丸中含有虎骨,主要原因如下:
- 補腎壯陽:虎骨在傳統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補腎壯陽之功效,能溫腎壯陽、強筋健骨,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肢體麻木、陽痿早泄等症狀。
- 活血止痛:虎骨亦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風溼痹痛等症。
然而,虎骨是瀕危物種的產物,其使用涉及動物保護和倫理問題。因此,現代醫學並不建議使用虎骨,並鼓勵使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替代品。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培本丸」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藥理
培本丸由西洋參、沙苑子、山茱萸、茯苓、生地黃、砂仁、白朮、枸杞子、肉蓯蓉、血餘炭、虎骨等十一味藥物組成。其配伍精妙,涵蓋補氣、滋陰、溫陽、固澀、活血等多重功效,共同針對下元虛弱之證。
- 補氣養陰,生津止渴: 西洋參性涼,補氣之餘,兼能養陰生津,有別於一般溫補之品,可緩解因氣陰兩虛導致的口渴、乏力等症狀。
- 補肝腎,固精縮尿: 沙苑子與山茱萸,前者補肝腎,兼具固精縮尿之效;後者益腎固精,並能調經止帶。二者合用,可強化固腎澀精之功,對腎虛不固導致的遺精、早洩、尿頻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利水滌痰,健脾安神: 茯苓性味甘淡,既能利水滲濕,又能健脾安神,可改善因脾虛水濕內停導致的浮腫、痰多,以及心神不寧之證。
- 滋陰涼血,清熱解毒: 生地黃性寒,滋陰清熱,涼血解毒,可針對陰虛火旺導致的潮熱、盜汗、口乾咽燥等症狀。
- 行氣止痛,溫中健脾: 砂仁辛溫,能行氣止痛,溫中健脾,可改善脾胃氣滯導致的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並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
- 燥濕健脾,補氣和中: 白朮性溫,燥濕健脾,補氣和中,可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並有助於其他補氣藥物的吸收。
- 滋肝腎,明目養血: 枸杞子性味甘平,能滋肝腎之陰,明目養血,對肝腎陰虛導致的頭暈目眩、視物模糊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 補腎益精,強筋壯骨: 肉蓯蓉性溫,補腎益精,強筋壯骨,可改善腎陽不足導致的腰膝酸軟、筋骨無力等症狀。
- 止血消瘀,收斂止痛: 血餘炭性味苦澀,能止血消瘀,收斂止痛,可用於改善出血等症狀,並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以緩解疼痛。
- 強筋壯骨,活血止痛: 虎骨(酥炙後)能強筋壯骨,活血止痛,對風濕痹痛,骨關節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治療原理
培本丸的治療原理,在於其針對「下元虛弱」之病機,進行多方位調理。下元,即指腎,腎藏精,主生殖,為先天之本。下元虛弱,則會出現腎陰腎陽不足,精血虧損,筋骨失養等一系列病症。
本方以西洋參、生地黃、枸杞子等滋陰之品,補益腎陰;以沙苑子、山茱萸、肉蓯蓉等補腎之藥,溫補腎陽;更以茯苓、白朮等健脾之品,以培土生金,從脾胃入手,鞏固後天之本,促進氣血生化。同時,以砂仁行氣,以虎骨活血,並以血餘炭收斂止血,以助藥效更好地發揮。諸藥合用,陰陽並調,氣血同補,補中有瀉,使腎陰、腎陽、氣血、精髓皆得充養,從而達到「培本」之效。
主治功效
綜合古籍所述,培本丸主要針對下元虛弱,導致的以下症狀:
- 腰足軟弱: 腎主骨,腎虛則筋骨失養,導致腰膝酸軟,步履艱難。
- 神疲色瘁: 精血虧虛,氣陰不足,導致精神疲憊,面色萎黃,氣色不佳。
- 勞怯損傷: 體力勞動或疾病損傷後,精氣耗損,身體虛弱,難以恢復。
總而言之,培本丸以其多重功效,全面調理下元虛弱之證,達到補腎強身,恢復元氣之效,具有良好的臨牀應用價值。
傳統服藥法
西洋參(龍眼肉同蒸透)2兩,沙蒺藜(鹽水炒)2兩,萸肉(酒炒)2兩,茯苓(人乳拌藥)2兩,直生地4兩,直熟地(砂仁末拌炒)4兩,白朮(土炒)4兩,杞子(酒蒸5次)1兩5錢,肉蓯蓉(焙)5兩,血余1兩2錢,虎脛骨(酥炙)1對。
上為末,用羯羊肉4斤,剔淨油膜 取純精者,酒、水炙取濃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錢,淡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培本丸是一味補益藥,不宜過量服用。服用培本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培本丸, 出處:《雞鳴錄》。 組成:西洋參(龍眼肉同蒸透)2兩,沙蒺藜(鹽水炒)2兩,萸肉(酒炒)2兩,茯苓(人乳拌藥)2兩,直生地4兩,直熟地(砂仁末拌炒)4兩,白朮(土炒)4兩,杞子(酒蒸5次)1兩5錢,肉蓯蓉(焙)5兩,血餘1兩2錢,虎脛骨(酥炙)1對。 主治:下元虛弱,腰足軟,神疲色瘁,勞怯損傷諸證。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