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漢防己散方劑中包含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防己為君藥,主治水腫:漢防己散以祛風利水為主要功效,而防己味苦性寒,入膀胱經,擅長消腫止痛,尤其對於水濕停滯所致的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因此,防己成為方劑中的君藥,主導藥效,發揮著關鍵作用。
- 防己配伍其他藥材,增強藥效:漢防己散中除了防己,還包括桂枝、茯苓、澤瀉等藥材,這些藥材與防己相互配合,起到協同作用。例如,桂枝溫通經絡,助防己祛風利水;茯苓利水滲濕,與防己共同消退水腫;澤瀉利水滲濕,並能清熱解毒,與防己共同達到清熱利水、消腫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漢防己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方分析
一、傳統古代主治
此方載於《太平聖惠方》等古籍,主要用於**「咯血」**之證。咯血屬中醫「血證」範疇,指血由肺或氣道而出,常因肺熱壅盛、陰虛火旺或氣逆傷絡所致。本方以清肺瀉熱、化痰通絡為主,兼顧行氣利水,針對痰熱瘀阻、肺氣上逆之咯血證。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瀉肺,止咳止血
- 漢防己、川大黃:防己苦寒,利水消腫兼清肺熱;大黃瀉火通腑,導熱下行,二者合用清瀉肺與大腸之熱,達到「肺與大腸相表裏」之瀉熱止血效果。
- 紫菀、白前:溫潤化痰、降氣止咳,針對肺氣上逆之咯血,既能化痰,又能止血,符合「止咳即止血」之理。
宣肺化痰,通絡行氣
- 桔梗、枳殼:一升一降,桔梗宣肺散邪,枳殼降氣寬胸,調暢氣機以助止血。
- 紫蘇莖葉:辛散行氣,解表化痰,兼能和血,輔助緩解氣逆咯血。
利水滲濕,導熱下行
- 赤茯苓、木通:茯苓健脾利濕,木通清心降火、利尿通淋,使肺熱從小便而解,符合「治血先治氣,治火兼治水」之則。
養陰潤燥,調和藥性
- 天門冬:甘寒潤肺,防燥熱傷陰,針對咯血日久可能耗傷肺陰之機。
- 陳橘皮、甘草:陳皮理氣化痰,甘草和中調藥,緩和大黃、防己之峻性,兼能補脾益肺。
三、綜合機理
此方以**「清肺瀉熱為主,降氣化痰為輔,兼顧利水養陰」**為核心,通過多途徑調節:
- 直接作用:清肺熱(大黃、防己)、化痰(紫菀、白前)、降氣(枳殼、桔梗)以止血。
- 間接作用:利水滲濕(茯苓、木通)減輕肺絡壓力,養陰(天門冬)防熱傷津,標本兼顧。
適用於痰熱壅肺、氣逆絡傷之咯血,症見咳痰帶血、胸悶氣促、舌紅苔黃者。若屬虛寒或陰虛火旺之咯血,則需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漢防己1兩, 赤茯苓1兩, 白前1兩, 桔梗1兩(去蘆頭), 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陳橘皮1分(湯浸,去白瓤,焙), 木通1兩(銼), 紫菀1兩(去苗), 紫蘇莖葉1兩, 天門冬1兩(去心), 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 甘草1兩(炙微赤,銼)。上為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漢防己散, 出處:《博濟》卷一。 組成:漢防己1兩,萬州黃藥1兩。 主治:咯血。
漢防己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漢防己半兩,防風(去蘆頭)半兩,川升麻半兩,桂心半兩,芎藭半兩,羚羊角屑半兩,麻黃(去根節)半兩。 主治:小兒中風,口斜僻。
漢防己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漢防己1兩,杜若1兩,防風1兩(去蘆頭),細辛半兩,虎掌半兩(湯洗7遍,生薑汁拌炒令黃),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桂心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芎藭3分。 主治:頭風目眩,水漿不下,食輒嘔吐,即眩倒。
漢防己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 組成:漢防己1兩,麻黃1兩半(去根節),赤芍藥3分,芎藭3分,黃芩1兩,防風3分(去蘆頭),羌活3分,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當歸3分(銼,微炒),石膏1兩半,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半朮半兩。 主治:賊風。身體拘急,舌強難言,手足不遂。
漢防己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漢防己1兩,羚羊角屑3分,人參3分(去蘆頭),荊芥2分,芎藭3分,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赤茯苓3分,旋覆花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前胡1兩(去蘆頭),細辛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焙),枳實3分(麸炒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上焦痰攻。頭目旋暈,心神煩亂。
漢防己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一。 組成:漢防己1兩,茯神1兩,白鮮皮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黃芩1兩,青羊角屑1兩,羚羊角屑1兩,沙參1兩(去蘆頭),秦艽1兩(去苗),麻黃1兩(去根節),甘草1兩(炙微赤,銼)。 主治:熱毒風攻頭面,壅悶,口鼻乾,皮膚瘙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