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漢防己散方劑中包含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防己為君藥,主治水腫:漢防己散以祛風利水為主要功效,而防己味苦性寒,入膀胱經,擅長消腫止痛,尤其對於水濕停滯所致的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因此,防己成為方劑中的君藥,主導藥效,發揮著關鍵作用。
- 防己配伍其他藥材,增強藥效:漢防己散中除了防己,還包括桂枝、茯苓、澤瀉等藥材,這些藥材與防己相互配合,起到協同作用。例如,桂枝溫通經絡,助防己祛風利水;茯苓利水滲濕,與防己共同消退水腫;澤瀉利水滲濕,並能清熱解毒,與防己共同達到清熱利水、消腫止痛的效果。
主治功效
漢防己散
漢防己散為中藥方劑之一,由防己組成,主治咯血。
防己
防己,又稱川防己、木防己、千年防、金不換、長命草等,為防己科植物,分佈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防己根部入藥,味苦、辛,性微溫,歸脾、肺、腎經。具有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止咳化痰、利水滲濕、活絡止痛、破血消癥等功效。適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身痛、胸痺腹痛、水腫臌脹、濕熱腳氣、手足攣痛、癬疥瘡腫、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瀉、痢疾、咳嗽、痰多、濕風口面歪斜、手足疼痛、散留痰、肺氣咳嗽喘鳴、諸癥屬瘀滯不通、濕熱蘊結等症狀。
咯血
咯血是指咳嗽時吐出帶血的痰液或血液。咯血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 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結核、肺癌等
- 支氣管疾病,如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症等
- 心臟疾病,如風溼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等
- 血液疾病,如血小板減少症、白血病等
- 其他疾病,如尿毒症、肝硬化、結節病等
漢防己散的應用
漢防己散主要用於治療咯血,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以下途徑:
- 祛風除濕:防己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可以消除肺部的風寒濕邪,緩解咯血的症狀。
- 利水消腫:防己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以消除肺部的積水,緩解肺部充血,從而減輕咯血的症狀。
- 散風寒:防己具有散風寒的功效,可以驅散肺部的風寒,緩解咯血的症狀。
- 健脾胃:防己具有健脾胃的功效,可以增強脾胃的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從而增強體質,減輕咯血的症狀。
- 止咳化痰:防己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可以抑制咳嗽,減少痰液的產生,從而減輕咯血的症狀。
總體來看,漢防己散具有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止咳化痰等功效,可以有效地治療咯血。但是,漢防己散的服用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傳統服藥法
漢防己1兩, 赤茯苓1兩, 白前1兩, 桔梗1兩(去蘆頭), 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陳橘皮1分(湯浸,去白瓤,焙), 木通1兩(銼), 紫菀1兩(去苗), 紫蘇莖葉1兩, 天門冬1兩(去心), 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 甘草1兩(炙微赤,銼)。上為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漢防己散, 出處:《博濟》卷一。 組成:漢防己1兩,萬州黃藥1兩。 主治:咯血。
漢防己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漢防己半兩,防風(去蘆頭)半兩,川升麻半兩,桂心半兩,芎藭半兩,羚羊角屑半兩,麻黃(去根節)半兩。 主治:小兒中風,口斜僻。
漢防己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漢防己1兩,杜若1兩,防風1兩(去蘆頭),細辛半兩,虎掌半兩(湯洗7遍,生薑汁拌炒令黃),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桂心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芎藭3分。 主治:頭風目眩,水漿不下,食輒嘔吐,即眩倒。
漢防己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 組成:漢防己1兩,麻黃1兩半(去根節),赤芍藥3分,芎藭3分,黃芩1兩,防風3分(去蘆頭),羌活3分,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當歸3分(銼,微炒),石膏1兩半,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半朮半兩。 主治:賊風。身體拘急,舌強難言,手足不遂。
漢防己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漢防己1兩,羚羊角屑3分,人參3分(去蘆頭),荊芥2分,芎藭3分,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赤茯苓3分,旋覆花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前胡1兩(去蘆頭),細辛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焙),枳實3分(麸炒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上焦痰攻。頭目旋暈,心神煩亂。
漢防己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一。 組成:漢防己1兩,茯神1兩,白鮮皮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黃芩1兩,青羊角屑1兩,羚羊角屑1兩,沙參1兩(去蘆頭),秦艽1兩(去苗),麻黃1兩(去根節),甘草1兩(炙微赤,銼)。 主治:熱毒風攻頭面,壅悶,口鼻乾,皮膚瘙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