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蒂散

黃瓜蒂散

HUANG GUA D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6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胃經 22%
肺經 11%
心經 11%
腎經 11%
小腸經 11%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瓜蒂散中包含瓜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瓜蒂的性味功能:瓜蒂味苦,性寒,具有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有效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膀胱炎等症狀,並可改善因濕熱引起的腹痛、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
  2. 方劑配伍的整體作用:黃瓜蒂散中其他藥物,如車前子、滑石等,也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排石的功效。瓜蒂的加入,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效果,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黃瓜蒂散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黃瓜蒂散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水腫等病症,赤小豆的加入有助於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解水腫。
  2. 清熱解毒: 赤小豆亦能清熱解毒,對於濕熱蘊結、毒素積聚等症狀具有一定緩解作用。黃瓜蒂散中加入赤小豆,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提升藥效。

黃瓜蒂散方中加入糯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固澀止瀉: 糯米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固澀止瀉的功效。黃瓜蒂散主治脾胃虛弱、久瀉不止,糯米能補益脾胃,固澀止瀉,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2. 調和藥性: 方中某些藥物性寒,如黃瓜蒂,加入糯米可中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減輕藥物的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瓜蒂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小兒諸黃」,症見「3歲忽發,心滿堅硬,腳手心熱」。古之「諸黃」多指黃疸類疾患,然小兒體質特殊,其發病或因濕熱內蘊、痰飲停滯,導致氣機壅塞,症見心下(胃脘)脹滿堅硬,兼腳手心熱(濕熱鬱蒸之象)。方以「吹鼻取嚏」配合內服催吐,旨在開泄上焦、通調氣機,使黃水(病理產物)從鼻竅或嘔吐排出,邪去則正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瓜蒂(14枚)

    • 性味苦寒,歸胃經,為湧吐要藥。《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腫,下水」。此方取其:
      • 上焦開泄:吹鼻引嚏,刺激鼻黏膜,促痰濕從鼻竅而出(類似「得黃水」之效)。
      • 內服催吐:直接刺激胃脘,蕩滌痰濕、宿食等壅滯之物,符合《內經》「其高者,因而越之」之理。
  2. 佐藥:小豆(20枚)

    • 應為赤小豆,利水除濕,《本草綱目》指其「行津液,利小便,消腫散血」。配伍瓜蒂可:
      • 輔助濕熱從下焦而解(利尿),與湧吐形成上下分消之勢。
      • 緩和瓜蒂峻烈之性,防吐後傷正。
  3. 佐藥:糯米(40粒)

    • 甘平補中,《本草經疏》言其「為補脾胃、益肺氣之穀」。在此方中:
      • 顧護胃氣,避免吐瀉過度損傷中焦。
      • 黏滯之性可能緩和藥力,使吐而不峻。

全方配伍思維
此方以「因勢利導」為核心,結合外治(吹鼻)與內服(催吐),形成雙重通路:

  • 上焦開竅:吹鼻引嚏,通陽氣、髮腠理,使濕熱外透。
  • 中焦湧吐:內服刺激胃脘,直接清除痰濕壅滯,解除「心滿堅硬」。
  • 下焦滲利:赤小豆利水,使濕邪從小便分消。
  • 扶正緩峻:糯米護胃,兼制瓜蒂毒性。

適用病機推測
當屬濕熱或痰飲鬱結中上二焦,氣機不通,症見黃疸、脘腹脹硬、煩熱。透過吐法「發越鬱陽」,使邪有出路,契合張從正「攻邪論」思想。


(註:本方含瓜蒂有毒,臨床應用需嚴格遵循傳統用法與劑量,此處僅就古籍記載析論)

傳統服藥法


瓜蒂14枚,小豆20枚,糯米40粒。
上為散。
吹少許入鼻中,令黃水去,殘藥末,盡水調服之。得吐黃水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黃瓜蒂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六。 組成:瓜蒂14枚,小豆20枚,糯米40粒。 主治:小兒諸黃,3歲忽發,心滿堅硬,腳手心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