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色斷癇丸中包含黃連,其主要原因在於黃連的清熱瀉火之效。斷癇症常伴隨肝火上炎、心火熾盛等症狀,表現為頭昏目眩、煩躁易怒、口苦口乾、舌苔黃膩等。黃連苦寒,入心、肝、胃經,能清心火、瀉肝火,並能清熱解毒,降逆止嘔。因此,在四色斷癇丸中加入黃連,旨在清熱瀉火,平息肝陽,達到止痙定癇之效。
四色斷癇丸中加入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鎮心安神,平肝熄風: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平肝熄風之效。對於癲癇發作時所伴隨的驚悸不安、神志恍惚、肢體抽搐等症狀,有明顯的緩解作用。
- 重鎮潛陽,止痙安胎:硃砂性重,能鎮降心陽,對於癲癇發作時陽氣上亢所致的痙攣抽搐,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此外,硃砂也能安胎,對於妊娠期癲癇患者,能起到穩定病情的作用。
四色斷癇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痙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祛風散寒、化痰開竅之效。其辛散之性可疏通經絡、行氣止痛,而其溫燥之性則可化痰止咳、開竅醒神。
對於斷癇症,天南星可以祛除風寒痰濁,開竅醒神,達到止痙安神的效果。
四色斷癇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癲癇等神經系統方面的疾病。在這一方劑的成分中,甘遂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甘遂性寒,味苦,具有通便和利水的功效,對於癲癇患者來說,能夠幫助排出體內的濕熱之毒。癲癇的病因通常與肝風內動、痰熱擾神有關,而甘遂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能夠幫助平衡體內的氣血,減少癲癇發作的頻率。
此外,甘遂的使用還需要謹慎,因其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如果用量過多,可能會損傷脾胃,導致其他的不良反應。因此,在應用四色斷癇丸時,應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其療效和安全性。綜合而言,甘遂在此方劑中的具體作用,體現在其能夠清理癲癇病人的體內濕熱,並協助調整身體狀態的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色斷癇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小兒癇證初期發搐」,或「一月一發,或一月再發」。癇證在中醫理論中,屬風痰內擾、心神不穩所致,臨床表現為突發抽搐、意識喪失、目睛上視等。此方針對「發作初期」或「發作頻率較低者」,旨在截斷癇證發作趨勢,平息風痰,鎮驚安神。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 黃連(5錢):苦寒入心,清心火、解熱毒。癇證發作與心火亢盛、熱擾神明相關,黃連能瀉火除煩,切中病機。
- 飛朱砂(2錢5分):重鎮安神,清心定驚。朱砂質重沉降,傳統用於鎮攝浮越之心神,抑制抽搐狂躁。
- 膽南星(1錢):化痰息風,開竅醒神。南星經膽汁炮製後,寒涼性質增強,擅於化解熱痰,針對癇證「風痰上壅」之病機。
- 白甘遂(3分):逐痰通絡,攻逐水飲。甘遂峻烈,少量用之可滌蕩痰涎,開通經絡閉塞,助痰邪從下而消。
- 豶豬心血:以心歸心,引藥入血分,增強鎮心安神之效。
- 粟米糊為丸:緩和藥性,保護脾胃,避免峻藥傷正。
2. 方劑配伍邏輯
- 清熱與化痰並行:黃連、膽星配伍,一清火、一化痰,直擊「熱痰擾神」核心病機。
- 鎮驚與逐痰同施:朱砂鎮靜安神,甘遂破痰開結,標本兼治。甘遂用量極輕(僅3分),意在去痰而不傷正。
- 引經與賦形兼顧:豬心血為引,粟米糊為丸,既增強藥效,又調和峻烈之性。
3. 治療原理
此方透過「瀉火、化痰、鎮驚、逐飲」四法並用,達成「斷癇」之效:
- 清心瀉火(黃連)→ 熄心肝之火,防熱極生風。
- 豁痰開竅(膽星、甘遂)→ 瓦解痰涎壅塞,通暢經絡。
- 重鎮安神(朱砂)→ 安定浮越之神志,減少抽搐。
全方攻邪為主,針對小兒體質「陽有餘而陰不足」,痰熱易動的特性,阻斷癇證發作之病理鏈條。
三、總結
四色斷癇丸以「清熱化痰、峻逐風痰」為核心,結構簡峻,適合癇證初起或間歇發作者。其組方體現中醫「治風先治痰,治痰先降火」的思路,通過截斷痰火互結之勢,達到息風定癇之效。
傳統服藥法
黃連5錢,飛朱砂2錢5分,膽星1錢,白甘遂3分。
上為末,豶豬心血杵勻,粟米糊為丸,如芡實大。
每服1丸,燈草煎湯化下,夜服3次,日服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臨床應用應慎重。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色斷癇丸, 出處:《幼科發揮》卷一。 組成:黃連5錢,飛朱砂2錢5分,膽星1錢,白甘遂3分。 主治:小兒癇證初期發搐,或1月1發,或1月再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