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水丸

縮水丸

SUO SHU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大腸經 16%
心經 9%
胃經 9%
肝經 9%
膽經 9%
肺經 7%
腎經 7%
膀胱經 7%
小腸經 7%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膽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縮水丸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和排尿不利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甘遂,主要是因為甘遂具有強烈的利尿作用,能促進腎臟排除多餘的水分。甘遂性味苦寒,能有效清熱解毒,並且具有通利小便的功效,適合用於因濕氣重或熱毒引起的水腫情況。此外,甘遂的功效還能配合其他藥物,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

然而,甘遂的使用也需要謹慎,因為其劑量過大可能會引起不良反應,如腹瀉或其他消化道不適。因此,在用作方劑的一部分時,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並注意防範副作用。總體而言,甘遂的加入使得縮水丸在治療水腫方面具備了更強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顯示出中藥方劑中藥材的多元應用和相互協調的重要性。

縮水丸中加入黃連,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清熱燥濕: 黃連味苦性寒,善於清熱燥濕,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縮水丸常用於治療脾虛溼盛,導致的脾胃不和,腹瀉等症,而黃連的清熱燥濕之效可以幫助改善這些症狀。
  2. 瀉火解毒: 黃連還有瀉火解毒的功效,能夠清泄心火、肝火,對於因心火亢盛、肝火上炎導致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也有治療作用。縮水丸中加入黃連,除了清熱燥濕之外,還可以起到一定的解毒作用,減輕患者的痛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縮水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主治與藥性解析
此方主治「消渴」,乃古代對多飲、多尿、消瘦症候之統稱,類似現代糖尿病或尿崩症範疇。

  • 甘遂(麩炒):苦寒有毒,主逐水飲、通二便。經麸炒後毒性稍減,仍具強力瀉下之功,能破積聚、導水濕從下竅出。
  • 黃連:苦寒入心胃,清熱燥濕,尤善瀉火解毒。古醫書載其「治消渴嗜水」,針對消渴之「上消」煩渴症。

兩藥相伍,一攻水濕,一清熱火,共成「瀉火逐水」之峻劑。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病理推論
    古代認為消渴病機與「水飲停蓄」及「燥熱傷津」相關。水濕內停反致津液不布,熱毒壅遏更耗真陰,形成「濕阻熱熾」之惡性循環。

  2. 用藥思路

    • 甘遂為君:直攻水濕巢穴,促使停積之水邪從二便排出,猶如開溝渠以洩洪。
    • 黃連為臣:清上焦之火,解熱毒之灼,抑製造渴之源。
    • 薄荷湯送服:薄荷辛涼宣散,既可佐制甘遂之烈性,又能助黃連透發鬱熱。
  3. 丸劑緩峻
    雖為逐水峻藥,然製為綠豆大丸劑,且每次僅服2丸,顯見意在「峻藥緩攻」,避免暴瀉傷正。水浸蒸餅為丸,則取其甘緩護胃之用。

三、潛在作用機轉
此方可能通過:

  • 強力利尿:甘遂刺激腸道與腎臟,加速水分代謝,緩解水飲內停之浮腫或尿閉。
  • 調節代謝:黃連所含小檗鹼,現代研究證實具降血糖作用,或可改善消渴之核心病機。
  • 熱-水並治:先瀉有形之水濕,後清無形之熱邪,標本兼顧,符合「開鬼門,潔淨府」之古法。

結語
縮水丸體現「以瀉為補」之思維,適用於消渴屬「濕熱壅盛」之實證者,然須精準辨證。其組方簡悍,通過瀉水清熱雙途徑,打破消渴病之病理鏈條,具鮮明的攻邪特色。

傳統服藥法


甘遂半兩(用麩炒透,裹黃褐色),黃連(去須)1兩。
上為細未,水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2丸,薄荷湯送下,不拘時候。
忌甘草三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縮水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甘遂半兩(用麸炒透,裹黃褐色),黃連(去須)1兩。 主治:消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