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七氣手拈散中包含延胡索,主要是因為延胡索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
延胡索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其活血化瘀之功,能有效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疼痛,尤其對胸脅、脘腹疼痛效果顯著。而行氣止痛則可舒緩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例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因此,延胡索在七氣手拈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止痛消腫、活血化瘀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功效。
七氣手拈散中含有茴香,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疼痛、腹痛、腹脹,以及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嘔吐、腹瀉等症狀,茴香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助消化,增進食慾:茴香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有助於消化吸收,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總之,七氣手拈散中添加茴香,主要目的是利用其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助消化等功效,以達到治療寒凝氣滯、胃脘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的目的。
七氣手拈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養血柔肝,和緩肝氣: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肝止痛的功效,可舒緩肝氣鬱結,緩解因肝氣不舒導致的手足麻木、疼痛等症狀。
二、調和營衛,協調陰陽:白芍可調和營衛之氣,使氣血運行通暢,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手足麻木、疼痛等症狀。
白芍在七氣手拈散中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發揮緩解手足麻木、疼痛的功效,體現了中藥配伍的精妙之處。
七氣手拈散中含有乾漆,主要原因有二:
- 祛風止痛: 乾漆性溫燥,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風寒溼邪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麻木等症狀。七氣手拈散主要針對風寒溼痹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而乾漆的祛風止痛功效正好可以緩解這些症狀。
- 活血化瘀: 乾漆亦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散。七氣手拈散中往往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川芎、當歸等,共同發揮作用,更有效地治療風溼痹痛、筋骨疼痛等病症。
七氣手拈散方中包含枳殼,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 理氣消痞: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因氣滯痰阻所致的胸悶、腹脹、咳嗽等症狀,枳殼能起到疏肝理氣、消痞散結的作用,使氣機通暢,痰濁消散。
- 降逆止嘔:枳殼還能降逆止嘔,對於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枳殼能起到降逆止嘔的作用,使胃氣下降,止嘔止逆。
總之,枳殼在七氣手拈散中起到理氣消痞、降逆止嘔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因氣滯痰阻、胃氣上逆所致的相關症狀。
七氣手拈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清熱燥濕: 七氣手拈散主要用於治療風熱犯肺、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黃連性寒,能清泄肺熱,並能燥濕化痰,有助於清除肺部的痰熱,緩解咳嗽、喘息等症狀。
- 瀉火解毒: 黃連苦寒,能瀉心火、清胃火,並能解毒消炎。若患者因熱毒入侵而引起咳嗽、喘息,黃連能清熱解毒,緩解炎症反應,進一步改善病情。
總之,黃連在七氣手拈散中發揮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風熱犯肺、痰熱壅肺的目的。
七氣手拈散方中加入石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開竅醒神: 石菖蒲性辛溫,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開痰的功效。七氣手拈散為治療痰迷心竅、神志不清的方劑,石菖蒲可有效開通心竅,使神志清醒,並能化解痰濁,改善患者神志昏迷的症狀。
- 化痰止咳: 石菖蒲能化痰止咳,並能改善因痰濁阻滯所致的胸悶、氣短等症狀。七氣手拈散中加入石菖蒲,有助於化解痰濁,使患者咳痰順暢,改善呼吸道症狀。
總之,石菖蒲在七氣手拈散中發揮著開竅醒神、化痰止咳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七氣手拈散方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其兩大作用:
一、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能行氣解鬱,疏肝理氣,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氣機不暢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調和脾胃,消食化積:香附亦能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對於脾胃不和、食積停滯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
因此,在七氣手拈散方中加入香附,可通過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和調和脾胃等作用,達到治療氣滯血瘀、肝脾不和等病症的效果。
七氣手拈散方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疏風散寒: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化痰之效。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鼻塞、頭痛等症狀,紫蘇葉能有效緩解。
二、行氣解鬱:紫蘇葉還具有一定的行氣解鬱作用,能幫助調節氣血運行,緩解胸悶氣滯、胃脘脹滿等症狀。
綜上所述,紫蘇葉在七氣手拈散方中起到疏風散寒、行氣解鬱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諸多不適。
七氣手拈散方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止痛:沒藥味苦辛,性溫,入肝經。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能有效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病症。七氣手拈散以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為主,故加入沒藥以發揮其活血止痛的功效。
- 引藥入絡:沒藥性溫,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經絡,促進藥力發揮,提高療效。七氣手拈散中其他藥物如乳香、當歸、川芎等均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加入沒藥能促進這些藥物的吸收和滲透,使藥效更佳。
七氣手拈散方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乳香能有效改善。
- 行氣止痛,疏通經絡:七氣手拈散主治氣滯血瘀引起的各種疼痛,乳香則能行氣止痛,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
總而言之,乳香在七氣手拈散中發揮著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治療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等症狀具有重要作用。
七氣手拈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緩和藥性、解毒、調和諸藥之功效。七氣手拈散中包含多味藥材,性質各異,甘草的加入可以調和各藥材的偏性,使其藥性更平和,避免藥物相互沖突,提高藥效。
- 增強療效: 甘草除了調和藥性,也能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例如,甘草可以增強麻黃的發汗作用,提高石膏的清熱作用。因此,甘草在七氣手拈散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氣手拈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載於古代醫籍,明確主治「產後心氣攻痛」。產後氣血虛弱,易因情志不暢、寒凝或瘀血內阻,導致心腹氣滯作痛。所謂「心氣攻痛」,實指心胸或上腹部氣機逆亂所致的絞痛、脹痛,常伴見胸悶、噯氣等症狀,屬中醫「氣痛」範疇。此方以「七氣」為名,暗合七情致病之理,強調調暢氣機、散瘀止痛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 核心藥物:玄胡索(活血行氣)、香附子(疏肝解鬱)、枳殼(破氣消積)、蘇葉(寬中理氣)。四者協同,解鬱滯、降逆氣,針對氣機壅塞之痛。
- 化瘀輔佐:乾漆(破瘀散結)、沒藥與乳香(活血止痛),三者攻逐產後瘀血留滯,防止氣滯導致血瘀加重。
調和肝脾,緩急止痛
- 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陰,柔肝緩急,抑制氣機上衝所致絞痛,此為「芍藥甘草湯」基礎思路。
- 小茴香:溫散下焦寒氣,防肝氣橫逆犯胃,適合產後虛寒體質。
清熱開郁,防鬱久化火
- 黃連:少量用於清鬱熱,防氣滯血瘀久而生熱,與辛溫藥(如蘇葉、小茴香)寒溫並用,平衡藥性。
- 石菖蒲:化痰開竅,針對氣鬱痰阻可能伴隨的胸悶、煩躁。
引經與調和
- 生薑:煎服時加入,既溫中止嘔,亦助藥力散寒。
全方邏輯:以疏肝行氣為主軸,輔以活血化瘀、清熱緩急,終使氣順血和,攻痛自止。其組方特點在於「氣血同調」,既非單純破氣,亦非一味攻瘀,而注重產後體虛與實證夾雜的病機,體現中醫「通補兼施」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玄胡索2錢,小茴香2錢,白芍藥2錢,乾漆(炒)2錢,枳殼2錢,黃連1錢半,石菖蒲1錢半,香附子1錢半,蘇葉1錢半,沒藥1錢,乳香1錢,甘草6分。
上銼散,分作2服。
每服用水1盞半,加生薑3片,煎至7分,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七氣手拈散, 出處:《準繩·女科》卷五。 組成:玄胡索2錢,小茴香2錢,白芍藥2錢,乾漆(炒)2錢,枳殼2錢,黃連1錢半,石菖蒲1錢半,香附子1錢半,蘇葉1錢半,沒藥1錢,乳香1錢,甘草6分。 主治:産後心氣攻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