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榴丸

青榴丸

QING LI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熱 (1.2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胃經 14%
肺經 14%
大腸經 12%
腎經 12%
脾經 11%
小腸經 5%
心經 4%
肝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腎經
脾經
小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青榴丸中包含輕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輕粉性寒,能清熱解毒,瀉火止痛。青榴丸主治熱毒蘊結、喉痺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而輕粉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清除熱毒,緩解症狀。
  2. 消腫散結: 輕粉亦有消腫散結之效,可使腫脹消退,有助於消除喉痺腫痛。青榴丸的藥性偏寒涼,配合輕粉的消腫散結作用,能更有效地治療喉痺腫痛等症。

青榴丸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青黛為蓼科植物蓼藍的乾燥葉經加工製成的藍色粉末,性寒,味苦。其主要成分靛玉紅具有抗菌、消炎、止血、解毒的作用。

青榴丸中常與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物配合,可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齒齦腫痛,以及外傷出血等症。

青榴丸中加入麝香,乃因其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之效。

青榴丸主治風寒濕邪所致的頭風、頭痛、鼻塞、流涕等症。麝香性辛溫,走竄經絡,能開通鼻竅,醒神止痛,並可促進血液循環,散寒除濕。

因此,在青榴丸中加入麝香,可增強其開竅醒神、活血止痛之效,提高療效。

青榴丸方中含有巴豆,乃因其具有峻下逐瘀之效。巴豆性烈,味辛、苦,入脾、胃、大腸經,能瀉熱通便,消積化痰。此方中,巴豆與其他藥物配伍,主要用以治療積滯便祕、瘀血阻滯之症。其峻下之性可迅速排出積滯瘀血,配合其他藥物,起到通便止痛、消積化瘀之效。然而,巴豆毒性較強,使用時需嚴格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以免造成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榴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積聚:中醫所稱「積聚」指氣血痰食停滯形成的病理產物,分為「積」與「聚」。「積」屬有形,固定不移,多因血瘀痰結;「聚」屬無形,時散時聚,多因氣滯。此方以「取積」為主要目的,推測主治偏重於實證積滯,尤其頑固有形之積,如痰瘀互結、食積蟲積等。

組成邏輯推理與可能功效

  1. 輕粉(炒)

    • 性味辛寒,有毒,具攻毒祛痰、逐水通便之效。炒製可減其峻烈之性。
    • 作用:攻逐痰積、通利結滯,針對「積」之有形實邪。
  2. 青黛(炒)

    • 性味鹹寒,清熱解毒、涼血散鬱。炒後減其寒性,兼助化痰。
    • 作用:清解積滯鬱熱,輔助輕粉化痰散結。
  3. 腦(龍腦)、麝香

    • 兩者皆為芳香開竅之品,能通絡散結、醒脾開鬱。
    • 「半字」極小劑量,推測用於宣通氣機,助藥力透達積滯之所。
  4. 巴豆(去油)

    • 大辛大熱,峻下冷積,去油後毒性稍減。春夏秋冬用量差異,因應季節陽氣變化(冬多夏少)。
    • 作用:溫通瀉下,破沉寒痼冷之積,與輕粉一寒一熱,共逐積滯。

治療原理

  • 攻逐與疏通並行:輕粉、巴豆為主力,一寒一熱,前者祛痰瘀,後者瀉冷積,配伍後可攻逐多種積滯(痰、瘀、寒、食)。
  • 芳香透達:腦、麝香引藥透絡,解決積聚氣血壅塞問題。
  • 緩和製劑:麵糊為丸緩和峻藥之性,米飲送服顧護胃氣,減輕毒性。

總結

青榴丸為峻劑,針對頑固積聚實證而設,通過化痰、瀉下、通絡三者協同「斬關奪門」,適合體實邪盛者。其組方特點在於寒熱並用、攻補兼施(米飲護胃),體現中醫「以通為補」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輕粉(炒)1錢匕,青黛(炒)3錢匕,腦半字,麝半字,巴豆(去心油,春、冬35粒,秋、夏24粒)。
取積。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此大。
每服5丸,米飲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慎用。

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青榴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二引《吉氏家傳》。 組成:輕粉(炒)1錢匕,青黛(炒)3錢匕,腦半字,麝半字,巴豆(去心油,春、冬35粒,秋、夏24粒)。 主治:取積。主治:積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