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膏

青龍膏

QING LONG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鬼遺》卷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膀胱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青龍膏方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其收斂止血及清熱解毒的功效。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經,具有收斂止血、燥濕止癢、清熱解毒的功效。

在青龍膏中,白礬主要發揮收斂止血的作用,幫助止住傷口流血,並促進傷口癒合。同時,白礬的清熱解毒作用,也能抑制感染,預防傷口化膿。

此外,白礬還可吸附皮膚表面的水分,減少汗液分泌,減輕皮膚瘙癢。因此,白礬的加入,有利於青龍膏更好地發揮其治療外傷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龍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青龍膏的主治為「癰疽」,即皮膚瘡瘍腫毒之症,包括未潰之癰腫(紅腫熱痛)與已潰之疽瘡(久不收口)。古代方書記載此膏以冬青子或嫩葉熬製,取其清熱解毒、斂瘡生肌之效,外敷用於局部瘡毒,推測可緩解熱毒蘊結所致的腫痛,並促進瘡口癒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冬青子(或嫩葉)

    • 藥性推論:冬青子(女貞子)性涼,味甘苦,傳統用於滋陰清熱;而冬青葉(如四季青)則多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此方強調「冬初濃霜後採」,可能因此時果實或葉片苦寒藥性更強,能增強清熱解毒之力。
    • 外用機理:將冬青子或葉搗爛熬膏,其有效成分(如苷類、有機酸等)可直接作用於瘡面,抑制熱毒(局部炎症),緩解紅腫;膏劑的黏稠質地亦能形成保護層,促進瘡口收斂。
  2. 製法原理

    • 臘水或山泉水:臘水(冬雪所化)被古人認為性寒潔淨,助增清熱之效;山泉水則取其純淨,避免雜質干擾藥性。
    • 反覆濃縮:多次過濾與熬煉,使藥效濃縮為高濃度膏劑,增強局部滲透力,尤其適用於深厚癰疽。
    • 銅器熬製:銅器導熱均勻,且古人認為銅具「斂瘡」特性(如銅綠外用治潰瘍),或能協同增效。

三、綜合治療方向
此方以單味冬青為核心,通過外敷直接作用於病灶,其邏輯可能源自:

  • 清解熱毒:冬青涼血解毒,抑制瘡瘍局部火毒熾盛。
  • 斂瘡生肌:膏劑黏附瘡面,減少滲出,輔助組織修復(類似現代「濕潤癒合」概念)。

結論
青龍膏體現古代「簡便效廉」的用藥思維,針對癰疽以單一味藥精煉成膏,集中藥力於外用。其功效基於冬青的清熱與收斂雙重作用,製法則強化了藥物局部滲透性,符合瘡瘍外治「截毒」「生肌」的傳統原則。

傳統服藥法


冬青子(於冬初濃霜後採,去梗蒂,杵爛,入臘水熬至3分之一,去滓,於1分汁內再熬至一半)。
上用熟絹帛,以綿襯,濾淨,於銅器內,慢火熬為膏子,淨瓷器收貯封閉。
如無臘水,只用山泉水亦可。如時月不對,急速要用,子未成熟結實,只採嫩葉杵碎,依上熬為膏子亦妙,終不及子者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癤和癰腎盂腎炎尿道膿傷乾眼症多痰小便疼痛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青龍膏, 出處:《鬼遺》卷四。 組成:白礬2兩(火煉,末之),熟梅2升(去核),鹽3合,大錢27枚。 主治:蝕惡肉。主治:癰疽。

青龍膏, 出處:《醫方類聚》卷六十九引《居家必用》。 組成:冬青子(于冬初濃霜後採,去梗蒂,杵爛,入臘水熬至3分之1,去滓,于1分汁內再熬至一半)。 主治:赤眼暴發,疼痛不可忍。

青龍膏, 出處:《幼幼新書》卷八引丘松年方。 組成:全蠍7枚(微炒),白附子(炮裂)1錢,人參1錢,白茯苓1錢,水銀砂子1錢,防風2錢,天麻2錢,獨活2錢,螺青2錢。 主治:驚風潮熱,昏困,涎盛。

青龍膏, 出處:《異授眼科》。 組成:上好羊腦爐甘石8兩(打如蓮子大,1分重爲則。用新銅罐盛入童便,浸49日,濾去宿童便,更入新童便煮1柱香久,咬鹹酸味,不必再煮,又不可煮老,研爲細末,用缸片一大塊,將藥放在上,用硬炭火煅1柱香久,甘石漸漸轉如松花色,細心謹慎取起,總稱勻分作4份。取1份,用晚蠶沙3升,炒爲灰,滾水淋灰汁大半鍾,亦煮3次,候乾)。 主治:胬肉攀眼,赤白翳膜爛眩;或年久雲翳遮睛,不能行路,但見人影,如白衣人行,有血根攀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