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蠶蛾散
YUAN CAN 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一一引《聖惠》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極寒 (0.10)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9%
肺經 27%
脾經 12%
膀胱經 12%
胃經 8%
肝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原蠶蛾散中包含白僵蠶,其原因如下:
- 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功效。
- 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發熱、神昏等症狀。
- 白僵蠶能夠 清熱解毒,緩解因熱毒入腦而引起的驚風、抽搐等症狀。
- 白僵蠶亦能 化痰散結,有助於清除痰濁,改善神昏狀態。
因此,白僵蠶作為原蠶蛾散的組成成分,能夠有效地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發熱、神昏等症狀。
原蠶蛾散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止痙,退熱解毒: 蟬蛻性寒,具有疏散風熱、止痙解毒之效,可治療因風熱之邪入侵而引起的發熱、抽搐、痙攣等症狀。蠶蛾本身亦為蟲類,與蟬蛻性味相近,二者合用,可增強疏風止痙、退熱解毒的效果。
- 通絡止痛,改善痺痛: 蟬蛻入藥,還可通經絡、止痺痛,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原蠶蛾散中加入蟬蛻,可提升方劑的通絡止痛功效,改善痺痛症狀。
地龍為[原蠶蛾散]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通經活絡,化瘀止痛: 地龍性寒,味鹹,入肝、脾經,具有通經活絡、化瘀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
- 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地龍還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可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促進體內毒素排出,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因此,地龍在[原蠶蛾散]中起到疏通經絡,消炎止痛,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原蠶蛾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 白虎風:此為中醫古病名,屬「痹證」範疇,特徵為關節肌肉遊走性劇痛,猶如虎咬,故稱「白虎」。其病機多與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或痰瘀阻滯、氣血不通相關。
- 晝夜遊走疼痛:強調疼痛發作無定處、時輕時重,符合「風性善行數變」之特性,故本方以「祛風通絡」為核心治法。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原蠶蛾(炒):
- 性味鹼溫,入肝、腎經,具補腎壯陽、祛風散結之效。炒製後溫通之力增強,可助陽氣通行經絡,驅散陰寒凝滯之邪。
- 推測其作用:針對「白虎風」因腎陽不足、風寒內侵所致的深層疼痛,從根本溫煦經脈。
白僵蠶(炒):
- 辛鹼平,歸肝、肺經,長於祛風化痰、通絡止痙。炒後減其腥臭,增強走竄之性。
- 針對「遊走疼痛」,僵蠶善搜剔絡中風痰,化解痹阻之邪氣。
蟬蛻(炒):
- 甘寒質輕,入肺、肝經,功能疏風透熱、熄風止痙。炒製緩其寒性,專注於疏風通絡。
- 取其「蟲類昇散」之性,宣透關節鬱熱,緩解疼痛拘急。
地龍(白色少泥者,微炒):
- 鹼寒,通行肝、脾、膀胱經,為破血逐瘀、通絡止痛要藥。選「白色少泥者」取其質純效專,微炒減寒性而不失走竄之力。
- 針對久病入絡之瘀滯,地龍能鑽透經隧,松解氣血膠結。
配伍特點:
- 蟲類藥為主:蠶蛾、僵蠶、蟬蛻、地龍皆屬蟲類,取其「飛者昇、走者降」之性,共奏搜風剔絡、活血止痛之效,符合「久痹入絡,非蟲類不能達」的治療思路。
- 動靜結合:原蠶蛾溫補、地龍寒通,一溫一寒調和陰陽;僵蠶化痰、蟬蛻透邪,一降一昇調暢氣機。
治療原理:
本方通過蟲類藥的強力搜剔作用,直達筋骨經絡,祛除深伏之風寒濕邪,並化解痰瘀互結。配合「炙脯外治」觀察病勢(脯色赤為熱瘀,青黯為寒凝),調整內服劑量,體現「內外相應、藥隨證變」的靈活治法。
總結:原蠶蛾散以「通絡止痛」為綱,針對白虎風的「風邪引動、痰瘀阻絡」病機,結合蟲類藥的獨特效能,達到逐邪外出、通痹解痛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原蠶蛾(炒)1分,白僵蠶(炒)半兩,蟬蛻(炒)1兩,地龍(白色少泥者,微炒)1兩。
上為散。
先用乾脯1片炙熟,安病人所臥席底當痛處,不得令知。若其夜痛甚難治,痛緩即易治,來日待病人起後,取脯看必有異色者。脯色赤,每服用散3錢匕;脯色青黯,每服4錢匕,溫酒或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原蠶蛾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一引《聖惠》。 組成:原蠶蛾(炒)1分,白僵蠶(炒)半兩,蟬蛻(炒)1兩,地龍(白色少泥者,微炒)1兩。 主治:白虎風,晝夜遊走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