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五退散」方劑中包含「蟬蛻」,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退熱止痙: 蟬蛻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退熱止痙的功效。對於小兒高熱、驚厥、神志不清等症狀,蟬蛻能有效清熱解毒,平息肝火,達到退熱止痙的效果。
- 疏風散熱,止癢消腫: 蟬蛻還具備疏風散熱、止癢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皮膚瘙癢、風疹等症狀。對於小兒容易出現的皮膚問題,蟬蛻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蟬蛻在「小五退散」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退熱止痙,以及疏風散熱、止癢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小兒常見的發熱、驚厥、皮膚問題等症狀。
「小五退散」方劑中包含「蛇蛻」,其作用源於蛇蛻具備以下特性:
- 袪風除濕: 蛇蛻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風濕痹痛、筋骨痠痛等症狀,這也是「小五退散」主要功效之一。
- 活血化瘀: 蛇蛻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瘀血,改善局部循環,對於風濕引起的關節腫脹、疼痛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將「蛇蛻」納入「小五退散」方劑,可強化其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濕痺痛、筋骨痠痛等病症。
「小五退散」方劑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 化痰止咳: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肺經,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風寒、風熱、痰濕等原因引起的咳嗽,白僵蠶能有效緩解痰多、咳喘等症狀。
- 清熱解毒:白僵蠶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治療一些由熱毒引起的疾病,例如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在「小五退散」方劑中,白僵蠶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達到更佳的療效。
「小五退散」方劑中使用「血餘炭」的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血餘炭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適用於外感熱毒、瘡瘍腫毒等症。
- 止血生肌: 血餘炭具有止血生肌功效,能促進傷口癒合,適用於外傷出血、潰瘍久不癒合等症。
小五退散方劑主要針對熱毒壅盛、瘡瘍腫毒等症,血餘炭的清熱解毒、止血生肌功效,恰好能有效改善這些病症,因此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五退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小五退散】主治「內障眼」,即因肝腎陰虛、氣血不足或風熱上擾所致之眼內晶狀體混濁、視物昏矇等證。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眼疾多與臟腑功能失調、精血不能上榮於目有關,故以動物性退翳藥物為主,配合血肉有情之品,以退翳明目、補虛通絡。
二、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 蟬蛻:性甘寒,歸肺肝經,能疏散風熱、退翳明目。其輕揚之性可引藥上行,清肝經風熱而消目翳。
- 蛇蛻:性鹹甘平,歸肝經,具祛風定驚、退翳解毒之功。其善走竄,能搜刮目中濁邪,促進翳障消退。
- 蠶紙(蠶蛾蛻皮殘留之繭殼):性平,古人用其治血瘀目翳,取「以皮走皮、以退治退」之意,助蟬蛻、蛇蛻協同退翳。
- 烏雞卵殼:即烏雞蛋殼,性甘溫,富含鈣質。古人認為其能補益精血、收斂固澀,助目睛得養而澄清。
- 男子發(血餘炭):性苦平,歸肝腎經,能止血化瘀、補陰利水。燒炭後更增其收斂之性,可引血歸經,改善眼底血脈瘀滯。
配伍邏輯:
- 「五退」協同:方中五藥皆為動物或人體代謝產物之「退皮」「退殼」,取其「退去舊障」之象,象徵清除目中濁翳。
- 從肝論治:目為肝之竅,內障多與肝血不足或肝熱上攻相關。蟬蛻、蛇蛻清肝退翳,血餘炭入肝養血,烏雞卵殼補益精血,共調肝目關係。
- 血肉有情之品:羊肝湯為引,羊肝味甘苦性涼,專入肝經,《本草綱目》載其「補肝明目」,可增強本方養肝血、透翳障之效。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退」為法,結合清透與補養:
- 退翳祛濁:蟬蛻、蛇蛻、蠶紙輕揚上行,消散目中風熱瘀濁。
- 補養目睛:烏雞卵殼、血餘炭及羊肝湯補肝腎精血,使目得血而能視。
- 標本兼顧:針對內障虛實夾雜之病機,既攻邪退翳,又補虛固本,符合「久病入絡」需通補並用之思路。
總結:此方體現古代「取象比類」思維與臟腑辨證結合,通過動物蛻殼類藥物的「退」性,配合補養之品,達到退障明目之效。
傳統服藥法
蟬蛻、蛇蛻、蠶紙、烏雞卵殼、男子發。
上藥燒存性,研為末。
每用1錢,和羊肝湯吃,不拘時候常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本方有清熱明目,退翳散瞳之功效,可用於治療內障眼。但本方性味平和,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白內障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小五退散,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蟬蛻、蛇蛻、蠶紙、烏雞卵殼、男子發。 主治:內障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