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退散

二退散

ER TU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2.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胃經 33%
肺經 19%
脾經 14%
肝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退散方中包含蛇蛻,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蛇蛻性味甘平,入肺經,具有祛風止痙、散瘀止痛、生肌止癢之效。二退散主治風寒濕痹,症見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蛇蛻能祛風濕,散寒止痛,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奏療效。

二、蛇蛻為蛇類蛻下的皮膜,古人認為其有“脫胎換骨”之意,可助病人去除舊疾,促進新陳代謝,故常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皮膚病等。

二退散方劑中包含白僵蠶,主要是利用其解痙止痛的功效。

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解痙、化痰散結之效。其能緩解筋脈拘攣、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等症狀,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痙攣、抽搐、半身不遂等病症也有較好療效。

二退散方劑多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口噤等症,白僵蠶的加入可幫助解除痙攣、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退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難産」,屬古代婦科催產方劑。難産在中醫理論中多與氣血不暢、胞胎轉動不利相關,或因外邪阻滯、衝任失調所致。古人認為,産道閉阻時需藉藥物「通利竅道」以助胎產,而「二退散」以動物蛻皮與蟲類殘蜕為核心,取其「蛻脫」之象,類比「解脫胞胎束縛」之意,屬傳統取類比象思維的應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蛇退(蛇蛻)

    • 性味甘鹹平,歸肝經,傳統用於祛風定驚、解毒退翳。
    • 在難産中,其「蛻皮」特性被引申為「鬆解胎盤黏著」或「開通産道」,具物理性暗示作用。古籍《本草綱目》載其能「催生」,可能與其輕揚走竄之性有關,或透過活化肝經(主疏泄)間接調節胞宮氣機。
  2. 蠶退紙(蠶蛾殘蛻)

    • 蠶蛻為蠶蛾羽化後遺留的皮殼,性味甘平。古人觀蠶「破繭而出」,聯想其助產脫胎之效,屬「同氣相求」的象形用藥。
    • 燒存性後,炭化物可能具收澀與活化雙重作用,酒調服增強行血通絡之力,助藥性速達胞宮。

方劑配伍思維
二藥皆取「蛻變」之物,燒炭存性後,既保留本質特性(通脫),又減其峻性。酒為引經藥,溫通血脈,協同蛻皮類藥物「開通」之力。全方体现「象形藥理」與「通因通用」的結合,透過物性聯想(破殼→催產)及酒行藥勢,針對「滯産」提供象徵性與實際刺激的雙重作用。

潛在機轉推論
古代受限於解剖知識,難産治療多仰賴經驗與自然觀察。此方可能透過以下途徑發揮效果:

  • 心理暗示:服藥行為本身緩解產婦焦慮,間接促進宮縮。
  • 輕度刺激:炭化物或存留活性成分,微量促進子宮平滑肌收縮(類似現代氧化鋅收斂作用假說)。
  • 血行調節:酒加速局部循環,改善産道充血狀態。

此方反映中醫「以形治形」的直觀思維,在現代產科背景下需理性評估,然其歷史價值在於展現古人對自然物性的創造性運用。

傳統服藥法


蛇退一條(全者),蠶退紙1兩。上各燒存性,為細末。
酒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二退散,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一。 組成:蛇退一條(全者),蠶退紙1兩。 主治:難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