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散

白蛇散

BAI SH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偏熱 (1.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胃經 33%
肝經 33%
脾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蛇散方劑中包含蛇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癢: 蛇蛻為蛇類蛻下的皮,性涼,味甘,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白蛇散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等症,蛇蛻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祛風止癢的療效。
  2. 活血化瘀: 蛇蛻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腫止痛。白蛇散中常搭配其他活血化瘀藥物,蛇蛻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活血化瘀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蛇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白蛇纏腰」(即現代醫學之帶狀疱疹),症狀為腰部突發紅腫水泡,呈帶狀纏繞如袴腰之狀。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由濕熱毒邪蘊結經絡,或肝膽火盛、氣血瘀滯所致。《白蛇散》以祛風解毒、清熱瀉火、破瘀散結為治則,旨在攻逐體內濕熱毒邪,使惡物從二便排出。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白花蛇(2兩)

    • 性味辛溫,歸肝經,具祛風通絡、攻毒止癢之效。
    • 針對「風毒纏結」之病機,善走竄經絡,搜剔隱伏之邪,消散皮膚紅腫水泡。
  2. 臣藥:青皮(5錢)、黑醜(5錢)

    • 青皮:疏肝破氣、消積化滯,助白花蛇行氣活血,解除氣滯導致的經絡阻塞。
    • 黑醜(黑牽牛子):苦寒瀉下,通利二便,逐水消腫,與青皮協力攻逐體內濕熱毒邪從下焦而出。
  3. 佐藥:生犀角(5分)

    • 性寒,清心涼血,解毒定驚。
    • 針對熱毒熾盛,防止火邪內擾營血,配合白花蛇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4. 使藥:膩粉(輕粉,5分)、糯米飲

    • 膩粉:外用殺蟲攻毒,內服助黑醜瀉下,加速毒邪排出;然其性猛,故用量謹慎。
    • 糯米飲:保護胃氣,緩和諸藥峻烈之性,兼滋養脾胃。

全方配伍邏輯
以白花蛇為核心,驅風通絡;青皮、黑醜調暢氣機、瀉下逐水;犀角清解血分熱毒;膩粉增強瀉毒之力。諸藥合用,共奏「通瀉三焦、清熱解毒、散結消疹」之效。

後續調理方(海藻、石決明等)
待邪毒已下,以海藻軟堅、石決明清肝、羌活祛風、瞿麥利水,清除殘餘濕熱,防其復發。

總結
此方體現「先攻後調」思路,先峻下熱毒,再疏肝利濕,終以調補收功,符合中醫「祛邪務盡」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白花蛇2兩, 青皮5錢, 黑醜5錢,生犀角5分。
上為末。
每服1錢,加膩粉5分,研勻,五更糯米飲調下。已時利下惡物,10日後再進1服。如瘡己成者,1月可效。利後用海藻、石決明、羌活、瞿麥各等分為末,米飲調下2錢,日3次,下盡清水後,調補以
忌發風壅熱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發燒及發冷

相同名稱方劑


白蛇散,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蛇退(燒存性)、坑廁闆上浮泥。 主治:白蛇纏腰。腰裏起紅泡一圍,如袴腰樣。

白蛇散,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白花蛇2兩,青皮5錢,黑醜5錢,生犀角5分。 主治:九漏瘰癧,憎寒發熱,或痛或不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