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泉石散
JING QUAN SH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一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偏寒 (0.83)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胃經 22%
肺經 22%
肝經 22%
心經 11%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19
方劑組成解釋
井泉石散中包含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蟬蛻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其清熱解毒之力可瀉肺熱,疏風散熱之力可祛除外感風熱,與方中其他藥材如石膏、知母等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退熱止痛的療效。
- 通竅透疹: 蟬蛻善於通經絡,開腠理,能促進疹出,有利於熱毒的排出。對於風熱鬱閉、疹出不暢等症狀,蟬蛻能起到促進疹出、通竅透疹的作用,配合方中其他藥材如荊芥、防風等,可促進病邪外泄,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井泉石散中包含蛇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止癢: 蛇蛻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蛇蛻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以及其他活性成分,可有效緩解風濕性關節炎、皮膚瘙癢、麻疹等症狀。
- 活血通絡: 蛇蛻還具有活血通絡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有利於消除炎症,修復受損組織。
因此,井泉石散中加入蛇蛻,不僅可以祛風止癢,還可活血通絡,達到治療目的。
井泉石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井泉石散中可能含有較為寒涼或燥烈的藥物,加入甘草可以中和藥性,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例如,甘草與石膏搭配,能更好地清熱解毒、生津止渴。
總之,甘草在井泉石散中起著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重要作用,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之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井泉石散] 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綜合多本古籍記載,[井泉石散] 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眼科疾病,其主治功效包括:
- 小兒熱盛攻眼: 指小兒因體內熱毒過盛,上攻於眼目,導致的眼部疾患。
- 斑瘡入眼: 指痘疹類疾病(如天花、麻疹)的毒邪侵入眼目,造成的眼部病變。
- 眼疳: 指一種以眼部症狀為主的疳病,多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兼有濕熱或肝火上炎所致。
- 邪熱攻於眼目,漸生翳障,致損睛瞳: 指各種外邪或內熱侵襲眼目,導致眼部逐漸產生翳膜遮蔽視線,嚴重時可損傷瞳孔,影響視力。
- 疳熱攻眼,生障瞖,致損睛瞳: 與上條類似,特指疳病所致的熱毒攻眼,導致的眼部病變。
治療原理
[井泉石散] 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 清熱解毒: 方中蟲蛻、蛇蛻皆為清熱解毒之品,尤其蟲蛻擅長解毒散結,蛇蛻則有消炎鎮痛之效。井泉石,有寒涼之性,也有清熱的作用,可降低身體的熱毒、舒緩腫痛不適等症狀。此三味藥合用,可有效清除侵襲眼目的熱毒,是治療熱毒攻眼、斑瘡入眼、眼疳等病症的主要作用機制。
- 涼肝明目: 古籍記載中,常將[井泉石散]與其它藥物共同配伍,其中會使用決明子、夜明沙、石決明、黃連等藥材。這些藥材皆有清肝熱、明目的功效,它們通過清瀉肝經熱邪,來保護眼睛,可以幫助[井泉石散]共同治療肝熱上攻所致的眼部疾患。
- 益氣養陰: 方中甘草具有益氣補中、調和藥性的作用。它能緩解蟲蛻、蛇蛻等藥的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損傷脾胃。同時,甘草還能益氣養陰,有助於正氣的恢復,增強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這對於治療疳病所致的眼疾尤為重要。
- **祛風止癢、消腫定痛:**蟬蛻與蛇蛻皆具有祛風止癢、消腫定痛之效,也能緩解過敏、搔癢等症狀。
- **外邪侵入:**井泉石散,也適用於治療外邪侵入的眼疾,其中蛇蛻具有抗過敏、抗發炎的作用,能減緩身體的發炎反應。
總結
[井泉石散] 是一首以清熱解毒為主,兼顧涼肝明目、益氣養陰的方劑。它主要針對小兒熱毒、肝火、疳熱等因素引起的眼部疾患,通過清除熱毒、平息肝火、扶助正氣,達到治療眼病、保護視力的目的。方中用藥精簡,以蟲蛻、蛇蛻、井泉石清熱解毒為主,甘草調和藥性為輔,再與其它藥材配伍,可適用於多種眼科疾病。
傳統服藥法
井泉石1兩,晚蠶沙半兩,夜明砂(各微炒)半兩,石決明半兩,甘菊花半兩,黃連(去須)半兩。
上為細末。
每服1錢,用米泔1盞,入生豬肝少許,煎5分,肝爛為度。乳食後於溫時時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井泉石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一。 組成:井泉石(爲末,再研,飛過)1兩,蟬殼(去土)1兩,蛇蛻皮(炙)1兩,甘草(炙)1兩。 主治:小兒熱盛攻眼,及斑瘡入眼。
井泉石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五引張渙方。 組成:井泉石1兩,晚蠶沙半兩,夜明砂(各微炒)半兩,石決明半兩,甘菊花半兩,黃連(去須)半兩。 主治:眼疳,邪熱攻於眼,目生翳障,致損睛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