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效硇砂丸

神效硇砂丸

SHEN XIAO NAO SHA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脾經 17%
肺經 13%
腎經 10%
心經 10%
膀胱經 10%
大腸經 6%
膽經 6%
胃經 3%
小腸經 0%
三焦經 0%
肝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胃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效硇砂丸的組成中包含硇砂,主要是因為硇砂在中醫藥中被認為具有獨特的藥用特性。硇砂,化學名稱為硫化鉍,過去常被用於治療一些皮膚病變,如濕疹或癬病,因其具備一定的消炎和抗菌作用。它的主要成分中包含硫,可以幫助降低皮膚的病原體活動,促進傷口癒合。

此外,硇砂在中藥方劑中也常作為重鎮藥材,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提升整體方劑的協同作用。配合其他中藥材使用時,可以調和藥性,增強治療效果,特別是在解毒、消腫及舒緩疼痛方面。此外,硇砂的細膩性質也使其易於被人體吸收,進而提高整體療效。因此,硇砂的加入使得神效硇砂丸在許多疾病的治療中顯得尤為重要。

「神效硇砂丸」方劑中包含芒硝,其作用主要有二:

  1. 瀉下通便:芒硝性寒,味鹹苦,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之效,可治療便祕、積滯等症。
  2. 消腫止痛:芒硝還具有消腫止痛之功效,可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癰疽等症。

因此,芒硝在「神效硇砂丸」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通利大便,消腫止痛,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然而,芒硝屬於峻下藥,使用需謹慎,不可自行服用,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神效硇砂丸」方劑中包含「大青鹽」,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清熱解毒: 大青鹽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可針對硇砂所致的熱毒症狀,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起到緩解作用。
  2. 引藥入肝: 硇砂性偏燥,易傷肝腎,而大青鹽入肝經,可引導硇砂藥力直達肝臟,並輔助其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避免單獨使用硇砂造成的副作用。

總之,大青鹽在「神效硇砂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能減輕硇砂的毒性,還能引導藥力發揮最佳療效。

「神效硇砂丸」方劑中含有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收斂止瀉: 白礬性寒,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可治療因脾胃虛寒、濕熱內蘊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
  2. 燥濕止癢: 白礬亦具燥濕止癢作用,可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皮膚病。

然而,白礬屬重金屬,需嚴格控制用量,否則可能引起中毒。因此,服用此方劑應諮詢專業醫師,以確保安全有效。

神效硇砂丸中的鉛丹,其實是中醫藥中較為特殊且需謹慎處理的成分。鉛丹,又名鉛礦或鉛硫礦,主要成分為硫化鉛,具有一定的毒性。在中藥方劑中使用鉛丹,主要是因為其具有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在一些中醫理論中,鉛丹被認為能夠特別針對某些疾病如腫瘤、毒瘡等有獨特的療效。

然而,由於鉛丹的毒性,使用時必須非常謹慎。過量或不當使用可能會導致中毒,對人體產生嚴重的危害。因此,傳統中醫在使用鉛丹時,通常會與其他藥材搭配,調和其毒性,以達到療效而減少副作用,同時也需依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個性化調配。

綜合來看,鉛丹在神效硇砂丸中的使用是一把雙刃劍,其功效與風險並存,醫師需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與豐富經驗,以確保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效硃砂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古代記載主治:「水臟憊傷,久積風冷。」

  • 水臟:中醫理論中指「腎」,主水液代謝,藏精主骨。
  • 憊傷:虛損疲弱,功能衰退。
  • 久積風冷:長期受風寒侵襲,寒邪凝滯,導致氣血不暢、陽氣受損。

綜合而言,此方針對腎陽虛衰兼寒濕凝滯之證,常見症狀如腰膝冷痛、水腫、尿頻或尿少、畏寒肢冷、男性陽痿遺精、女性帶下清冷等,屬沉寒痼疾之證。


組成與藥理邏輯分析

1. 硇砂(3分)

  • 性味:鹹苦辛,溫,有毒。
  • 功用:破瘀散結、消積軟堅。《本草綱目》載其能「消積去痞,破血解毒」。
  • 邏輯:為君藥,直入下焦,攻逐沉寒積冷,化解久積之瘀滯。

2. 雄黃(1分)、朱砂(1分)

  • 雄黃:辛溫有毒,燥濕祛痰,殺蟲解毒。
  • 朱砂:甘微寒,鎮心安神,清熱解毒。
  • 配伍意義:雄黃助硇砂溫散寒濕;朱砂緩和硇砂、雄黃之燥烈,兼防熱毒上擾心神。

3. 黃丹(1分,微炒)

  • 鉛丹:辛微寒,外用拔毒生肌,內服鎮驚墜痰。
  • 炒製減寒性:微炒後偏溫,協同攻痰瘀,古人用於「消積冷」。

4. 麝香(3錢)

  • 辛溫香竄:通行十二經,開竅醒神,活血散結。
  • 增效作用:引諸藥直達病所,破除寒凝血滯,與硇砂相配增強逐瘀之力。

5. 巴豆(10枚,去油)

  • 大辛大熱:峻下冷積,攻痰逐水,《本經》言其「破癥瘕結聚」。
  • 去油減緩毒性:保留溫通之性而緩和瀉下作用,專攻寒積。

治療原理推論

  1. 溫陽散寒為本

    • 硇砂、雄黃、巴豆均屬辛溫(熱)之品,直入腎經,溫散久積風冷,恢復水臟陽氣。
  2. 攻逐痰瘀為標

    • 寒濕久凝易成痰瘀,方中硇砂破血、黃丹墜痰、麝香開竅,合而化解有形之邪。
  3. 配伍寒熱制衡

    • 朱砂、黃丹微寒,可緩解全方燥烈之性,避免傷陰動火,體現「去性存用」思想。
  4. 丸劑緩圖痼疾

    • 以蒸餅(麵食製成)和醋為丸,醋能增強軟堅散結之效,丸劑緩攻以治久病。

總結

此方以溫通峻猛藥為核心,針對腎陽虧虛、寒痰瘀血互結之頑症,通過破瘀、散寒、通絡、化痰,達到「去菀陳莝」之效。然全方多有毒之品,組方體現「以毒攻毒」思維,符合古代對「沉寒痼冷」需猛藥救治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硇砂3分,雄黃1分,朱砂1分,黃丹1分(微炒),麝香3錢,巴豆10枚(去心研,紙裹壓去油)。
上件藥都入於乳鉢內,順日研半日,用煎醋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以溫酒送下5丸,不拘時候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脾胃。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效硇砂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硇砂半兩,消石1分,青鹽半兩,白礬1兩,黃丹1兩。 主治:水臟憊傷,久積風冷。

神效硇砂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一。 組成:硇砂1兩,水銀1兩,琥珀1兩,朱砂1兩,麝香1分,硫黃1分。 主治:行經脈,利血氣。主治:婦人血氣攻心腹疼痛。

神效硇砂丸,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硇砂3分,雄黃1分,朱砂1分,黃丹1分(微炒),麝香3錢,巴豆10枚(去心研,紙裹壓去油)。 主治:腎臟冷氣卒攻,臍腹疼痛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