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箸消

玉箸消

YU ZHU XI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偏寒 (0.5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脾經 18%
胃經 12%
肺經 12%
腎經 10%
大腸經 9%
三焦經 4%
小腸經 4%
心經 3%
膽經 3%
膀胱經 2%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玉箸消方中加入硇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癥化積:硇砂性寒、味鹹,具有消積化痰、解毒散結之效。對於積聚於喉部的痰核、瘰癧等病症,可起到消散作用,與玉箸消方中其他藥材如貝母、半夏等共同發揮化痰消積之效。
  2. 引藥入喉:硇砂性重,能引藥直達喉部,有助於藥力集中於病竈部位,發揮更佳的療效。此乃取其引經藥之用,使其與方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喉症的目的。

玉箸消方劑中包含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燥,具有收斂止癢之效,能有效抑制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症狀。
  2. 解毒消腫: 白礬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可以抑制細菌感染,減輕皮膚紅腫、化膿等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白礬在玉箸消方劑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能有效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達到止癢消腫的效果。

玉箸消方劑中含有芒硝,乃因其具有以下特性:

  1. 瀉下通便: 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能瀉熱通便,適用於熱結便祕,積滯不通者。玉箸消方劑主治咽喉腫痛,而熱毒壅盛、津液不足亦可致便祕,芒硝可清熱瀉火,通利二便,輔助消腫止痛。
  2. 軟堅散結: 芒硝亦具軟堅散結之效,能化痰散結,對於咽喉腫痛、痰涎壅盛者,可輔助化痰消腫,促進喉部炎症消退。

玉箸消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這在中醫理論中有其特定的理由。鉛丹的主要成分是硫化鉛,具有強烈的解毒作用,能有效清除身體內的毒素,尤其對於由於熱毒引起的腫痛、皮膚病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療效。

然而,鉛丹的使用在現代醫學中受到質疑,因為鉛的毒性及其對人體的潛在危害。長期或過量使用鉛丹可能導致中毒,因此在使用含有鉛丹的方劑時必須謹慎,並依專業醫療人員的建議。中醫在使用此類成分時,通常會考量患者的整體狀況,並配合其他草藥進行調和,以減少鉛丹的毒性。雖然鉛丹在歷史上被廣泛應用,但現代醫學強調安全性,因此對於此方劑的使用現今已需更加謹慎與科學的取向。

玉箸消方劑中含有巴豆,這主要是因為巴豆性峻猛,具有瀉下攻積、消腫散結之效。

巴豆的藥性為辛、苦,寒,有毒。其瀉下作用強,能迅速攻破腸道積滯,用於治療腸胃積滯、食積不化、腹脹便祕等症狀。此外,巴豆還有消腫散結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痰核、瘰癧、癰腫等疾病。

但巴豆毒性較大,使用時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玉箸消方劑中包含蛇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祛風止痛: 蛇蛻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痛、舒筋活絡的功效。蛇蛻能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蛇蛻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因此,玉箸消方劑中加入蛇蛻,能有效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玉箸消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喉閉」,即咽喉腫痛閉塞、吞咽困難之症,類似於現代所稱之急性咽喉炎、扁桃腺炎或喉部水腫等。古代以「吹喉」或「含化」之法使藥效直達病所,迅速緩解局部腫痛、化腐消痰,具強力通關開閉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辛鹹破結,化痰消腫

    • 硇砂(氯化銨):鹹苦辛溫,善消積軟堅,「破結血、除痰涎」(《本草綱目》),針對喉中痰瘀膠結。
    • 白礬(明礬):酸澀寒,收斂燥濕,清熱化痰,與硇砂協同腐蝕頑痰。
    • 馬牙消(芒硝)、消石(硝石):鹹寒瀉熱,「破五淋、利二便」(《神農本草經》),清熱散結以消咽喉腫硬。
  2. 攻毒通絡,逐瘀開閉

    • 黃丹(鉛丹):辛微寒,外用拔毒生肌,助他藥穿透黏膜以消腫。
    • 巴豆:辛熱大毒,峻下破積,「開竅宣滯,去臟腑沉寒」(《本草備要》),咬破後油脂滲出,強化局部刺激而通閉。
    • 蛇蛻:甘鹹平,祛風定驚,《本草求真》載其「治喉閉目翳」,取其輕揚之性引藥上行,兼解痙緩痛。
  3. 製法與用藥思維

    • 分次投藥:巴豆逐粒咬破下鍋,使油脂緩釋,避免過度燥烈;蛇蛻最後入藥,取其輕清之氣上浮。
    • 煅製成塊:瓷罐自破所得藥塊,凝聚諸藥峻烈之性,吹喉時微量(「一字」約0.3克)即可刺激黏膜,促進痰涎排出,達「峻藥輕投」之效。

結論
此方以「毒藥攻邪」為核心,結合礦物藥的腐蝕性(硇砂、白礬)、瀉下藥的破積力(巴豆、硝石),與動物藥的通絡性(蛇蛻),共奏消腫潰堅、化痰通閉之功。反映古代喉科急症「以毒解毒,速開其閉」的治療思路,屬「劫劑」範疇,需精準掌握用量與用法。

傳統服藥法


硇砂少許,白礬皂子大,馬牙消1分,消石4兩,黃丹5錢,巴豆6粒,蛇蛻1條(全者)。
上藥用瓷鍋子,依次第逐旋下,藥下到巴豆時,須逐個咬破下,候火蝴蝶盡,方再下一個,如此六次。然後旋下蛇蛻方成,候冷,罐子自破,藥作塊。
每用1字,以竹筒子吹入喉中;如些小咽喉不利,只含化少許。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玉箸消,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硇砂少許,白礬皂子大,馬牙消1分,消石4兩,黃丹5錢,巴豆6粒,蛇蛻1條(全者)。 主治:喉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