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醉仙丹中含有麻黃,主要原因有二:
- 發汗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效,可驅散風寒,解除表證。醉仙丹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麻黃在此方中起到發汗解表的作用,使患者體溫下降,症狀緩解。
- 通鼻竅:麻黃亦有通鼻竅之效,可疏通鼻塞,改善鼻塞症狀。醉仙丹中含有麻黃,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改善呼吸不暢之症。
醉仙丹方劑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痙的功效。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脾、胃、肺經,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的功效。
方劑中使用天南星,旨在針對風寒濕邪入侵經絡,導致的痰濁阻滯、筋脈拘攣等症狀。其祛風止痙的功效,可以緩解痙攣、抽搐等症狀,並配合其他藥物,達到化痰散結、通經活絡的效果,最終達到治療目的。
「醉仙丹」方劑中包含附子,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陽散寒之效。此方多用於陽氣虛衰、寒邪內侵所致的肢冷畏寒、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等症狀。附子可以溫補陽氣,驅散寒邪,起到回陽救逆的作用。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附子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例如,與桂枝、白朮等藥物配伍,可以增強溫陽散寒、健脾利濕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陽虛寒濕所致的疾病。
總之,附子在「醉仙丹」方劑中起到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以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醉仙丹方劑中加入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通絡止痛:地龍味甘鹹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通絡止痛之功效。醉仙丹常用於治療風熱頭痛、眩暈、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而地龍的清熱解毒作用能緩解這些症狀,通絡止痛則有助於緩解頭部及頸部疼痛。
- 活血化瘀,改善循環:地龍還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醉仙丹中常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川芎、丹參等,共同發揮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腦部血液循環,緩解頭暈目眩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醉仙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醉仙丹」主治「五臟氣虛,風寒暑濕蓄積于中,久而不散」,其症狀表現為「偏枯不遂,皮膚不仁」。此描述符合中醫「風邪侵襲、經絡痹阻」之病機,其核心在於氣虛導致外邪(風寒暑濕)久滯體內,進而影響氣血運行,造成肢體偏癱、肌膚麻木不仁等症。
此方以「發汗透邪、通絡化痰」為治法,尤其適用於「風寒濕邪深伏經絡」之證。所謂「汗出為度」,暗示其通過發汗驅邪,使外邪隨汗而解,進而恢復氣血通暢。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由麻黃、南星、大附子、地龍四味藥組成,其配伍思路如下:
麻黃(去節,酒熬膏)
- 麻黃為「發汗解表第一藥」,性辛溫,善開腠理、透毛竅,驅散風寒濕邪。
- 方中以麻黃為君,通過熬膏入藥,強化其「透散伏邪」之力,並以酒為引,助藥性迅捷通行經絡。
天南星(七枚,大者)
- 南星辛溫燥烈,長於「化痰祛風」,尤善治風痰阻絡之肢體麻木、偏癱。
- 與麻黃協同,既能祛外風,又能化內痰,標本兼顧。
大附子(三枚,黑者)
- 附子大辛大熱,溫補腎陽、逐寒通絡,主治「陽虛寒凝」之證。
- 本方用黑附子(炮製後),取其溫而不燥之性,助麻黃、南星深入臟腑,溫化久積之寒濕。
地龍(七條,去土)
- 地龍性咸寒,善「通經活絡」,能解痙、緩解肢體拘急。
- 在麻黃、附子等辛溫藥中佐以地龍,既可防溫燥太過,又能增強通絡之效,使經脈氣血得暢。
三、配伍特點與治療機轉
- 發汗透邪:麻黃配酒,峻發其汗,使風寒濕邪從表而解。
- 溫化痰瘀:南星化痰,附子溫陽,化解深伏之痰濕寒邪。
- 通絡止痺:地龍走竄,引藥入絡,改善經絡痹阻之偏枯、麻木。
此方以「汗法」為核心,結合溫陽、化痰、通絡,針對「外邪內伏、氣虛絡阻」之證,展現中醫「開鬼門」(發汗)與「溫通經絡」並行的治療策略。
四、可能功效推論
若以現代病證類比,本方或適用於:
- 中風後遺症(氣虛風痰型):肢體偏癱、感覺異常。
- 風濕性關節炎:寒濕侵襲,關節屈伸不利。
- 周圍神經病變:陽虛寒凝所致之麻木不仁。
總結而言,「醉仙丹」透過發汗、溫通、化痰、活絡的多重作用,破解風寒濕邪久積之痼疾,體現中醫「邪去正安」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麻黃1升(去節,水煮去沫,焙乾,作末),南星7個(大者),大附子3個(黑者),地龍7條(去土)。
上除麻黃外,先末之,次將麻黃末用醇酒1斤熬成膏,入藥末和丸,如彈子大。
每服1丸,食後、臨臥以酒含化。汗出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醉仙丹, 出處:《中藏經》卷下。 組成:麻黃1升(去節,水煮去沫,焙乾,作末),南星7個(大者),大附子3個(黑者),地龍7條(去土)。 主治:五臟氣虛,風寒暑濕蓄積於中,久而不散,偏枯不遂,皮膚不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