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粉霜散方中包含輕粉,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輕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瘡瘍腫毒等症。粉霜散作為治療濕熱瘡瘍的方劑,輕粉的加入有助於清熱解毒,消散濕熱之邪。
- 殺蟲止癢: 輕粉亦具殺蟲止癢作用,可用於治療疥瘡、濕疹等皮膚病。粉霜散中,輕粉的加入可以起到殺滅病原微生物、止癢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粉霜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收斂止汗: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汗的功效。對於因濕熱所致的汗出不止,或因體虛導致的汗出過多,白礬能起到收斂汗腺,減少汗液分泌的作用。
2. 燥濕止癢: 白礬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細菌和真菌的滋生,減少皮膚瘙癢和炎症。對於因濕氣重、皮膚潮濕所致的皮膚問題,白礬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粉霜散方劑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涼血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清熱解毒之效能,可以緩解因熱毒內蘊而引起的口渴、便祕、尿赤等症狀;生津止渴之效能,則能有效改善口乾舌燥、津液不足等問題。
因此,天花粉在粉霜散方劑中,能夠協同其他藥材,發揮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粉霜散中加入冰片,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冰片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可有效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皮膚紅腫熱痛等症狀。
- 消炎止癢: 冰片能抑制細菌生長,並具有抗炎、止癢作用,可緩解皮膚瘙癢、丘疹、膿皰等皮膚炎症。
因此,冰片在粉霜散中,可發揮清熱解毒、消炎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皮膚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粉霜散中加入孩兒茶,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孩兒茶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其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皮膚紅腫、潰爛、瘡瘍等。而其涼血止血的特性,則能有效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出血,例如鼻出血、吐血等。
因此,在粉霜散中加入孩兒茶,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更全面地治療熱毒所致的各種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粉霜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溫奶瘡」與「白殼瘡」。
- 溫奶瘡:古籍多指哺乳期婦女乳房熱毒蘊結所致瘡瘍,或小兒頭面濕疹(如《瘍醫大全》提及「奶癬」),特徵為局部紅腫熱痛,或伴滲液。
- 白殼瘡:描述瘡面覆蓋白色鱗屑或膿痂(如銀屑病、慢性濕疹等),可能與風濕熱邪蘊膚相關。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三藥協作,以「攻毒蝕瘡、清熱散結」為主軸:
粉霜(輕粉或汞化合物):
- 性烈,具強力攻毒殺蟲之效,傳統用於頑瘡、梅毒、疥癬。其腐蝕性可清除瘡面壞組織,促進癒合。
- 現代觀點:含氯化亞汞,具抗菌作用,但需嚴格控制劑量。
消石(硝石,即硝酸鉀):
- 性寒,能清熱解毒、軟堅散結,助粉霜透達熱毒,緩解局部腫痛。
- 現代觀點:硝酸鉀外用可抑制細菌,內服小劑量促進黏膜分泌,或有利排膿。
蛇蛻灰(蛇蛻煅燒成炭):
- 祛風止癢、解毒斂瘡,善治皮膚頑疾。炭化後增強吸附收斂之力,減少瘡面滲液。
- 現代觀點:含角蛋白及微量元素,或具抗炎、促進創面乾燥作用。
三、配伍思維
- 峻藥緩攻:以粉霜為君攻毒,配消石清熱制其燥烈,蛇蛻灰斂瘍減其刺激,形成「清—攻—斂」循環。
- 給藥途徑:溫酒或醋湯送服,酒行藥勢助透達,醋酸收斂協同蛇蛻固瘡。
- 階梯療法:若未效轉用「丹砂散」,推測為更峻猛之方(如含朱砂),反映古人辨證用藥層次。
四、潛在應用邏輯
此方可能針對:
- 濕熱挾毒型皮膚病:如頑固性濕疹合併感染、膿疱瘡。
- 慢性潰瘍久不收口:藉粉霜「去腐生新」之力,搭配消石消炎、蛇蛻促進表皮修復。
總結:粉霜散以毒攻毒,側重局部病灶處理,符合古人「腐不去則新不生」的瘍科理念,然其藥物毒性需在專業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粉霜半兩,消石半兩,蛇蛻灰2兩。
上為細末。
每服2錢匕,溫酒調下,醋湯亦得。漸漸連並2-3服,如更未下,即服丹砂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粉霜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九。 組成:粉霜半兩,消石半兩,蛇蛻灰2兩。 主治:子死腹中,或漸脹滿。
粉霜散,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粉霜6g,砒霜1g,黃丹(飛過)10g,天南星10g。 主治:足跟潰瘍。
粉霜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粉霜1兩,天南星末1分,黃丹半兩(炒紫色),麝香半兩,澱粉1分。 主治:小兒走馬疳瘡。
粉霜散,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 組成:羊蹄根3錢,輕粉1錢,白礬1錢,天花粉2錢,冰片1分,兒茶1錢。 主治:溫奶瘡,白殼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