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浮石丸

HAI FU SH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0.3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0%
心經 19%
胃經 12%
三焦經 10%
腎經 10%
肺經 10%
脾經 7%
肝經
心經
胃經
三焦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海浮石丸中含有海浮石,其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海浮石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治療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疾病,例如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皮膚濕疹等。
  2. 利水消腫: 海浮石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治療水腫、腹水、小便不利等症狀。其利水作用源於其對腎臟的調節功能,可促進尿液排出,減輕水腫。

海浮石丸中加入海浮石,正是利用其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海浮石丸方中加入人中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止血功效: 人中白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海浮石則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二者合用,可增強止血效果,尤其適用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
  2. 協同清熱解毒: 海浮石丸方中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人中白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二者相輔相成,可加強清熱解毒效果,有效緩解患者的炎症反應。

海浮石丸中包含麝香,主要源於其 開竅醒神 的功效。麝香性極溫,氣味辛香濃烈,入心、脾、肝經,能通竅開鬱、醒神止痛,對於因痰濁矇蔽、氣血瘀阻導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癲癇抽搐等症狀,具有顯著的開竅作用。

此外,麝香亦有活血化瘀 的功效,能消腫止痛,可促進瘀血消散,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故在海浮石丸中加入麝香,可增強其開竅醒神、活血化瘀之功效,提高整體療效。

海浮石丸中包含雄黃,主要是因其具備解毒消腫的功效。

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消腫生肌的功效。對於因濕熱、蟲毒引起的瘡瘍腫毒、皮膚瘙癢等症,雄黃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海浮石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毒氣內侵所致的癰疽、疔瘡、乳癰、瘰癧等症。雄黃作為其中一味藥,可以起到解毒消腫、殺蟲止癢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配伍,發揮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海浮石丸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雞峯普濟方》記載海浮石丸主治「走馬疳」,而《家塾方與方極》則提及海浮石丸另有治「腹不滿,其人言我滿者」的功效。 我們將從組成藥物入手,分析其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與功效分析:

雖然不同古籍對海浮石丸的組成有所差異,但核心藥物始終圍繞「海浮石」展開。 《雞峯普濟方》版本中,海浮石丸包含海浮石、人中白、麝香、雄黃四味藥材:

  • 海浮石: 其性味寒鹹,具有清熱化痰、軟堅散結的功效。這在治療「走馬疳」這類可能伴隨腫脹、結節的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海浮石的清熱作用能緩解炎症反應,軟堅散結則有助於消散病竈。

  • 人中白: 性味甘寒,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汗的功效。在「走馬疳」的治療中,人中白可以幫助清熱解毒,緩解因炎症引起的發熱等症狀。收斂止汗則可能針對部分伴隨出汗症狀的病患。

  • 麝香: 性味辛溫,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經的功效。麝香的加入,可能針對「走馬疳」中可能出現的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起到醒神開竅的作用。活血通經則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炎症消散。

  • 雄黃: 性味辛溫,具有解毒殺蟲、燥溼祛痰的功效。雄黃具有較強的殺蟲作用,這在治療一些蟲積導致的病症時可能發揮作用。「走馬疳」的病因複雜,若涉及蟲積,則雄黃能發揮其殺蟲解毒的功效。

《家塾方與方極》中記載的海浮石丸則由海浮石、大黃、桃仁組成,成分較為簡潔,更側重於緩解腹脹。其中:

  • 大黃: 具有瀉下攻積的功效,可用於治療便祕和腹脹。這與「腹不滿,其人言我滿者」的症狀相符,大黃能排除體內積滯,緩解腹脹。

  • 桃仁: 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並輔助大黃瀉下。

二、治療原理分析:

「走馬疳」是一種古代醫籍記載的疾病,其病因病機至今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感染、營養不良等因素相關。 根據海浮石丸的組成,其治療原理可能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 清熱解毒: 海浮石、人中白等藥材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清除體內熱毒,減輕炎症反應。

  • 軟堅散結: 海浮石具有軟堅散結的功效,能消散腫脹、結節等病竈。

  • 殺蟲解毒: 雄黃具有殺蟲解毒的功效,若病因涉及蟲積,則能有效殺滅蟲積,清除毒素。

  • 活血通經: 麝香、桃仁等藥材具有活血通經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快病竈消散。

對於《家塾方與方極》中記載的治療「腹不滿」的版本,其治療原理則主要在於:

  • 瀉下通便: 大黃和桃仁能促進腸道蠕動,排除體內積滯,從而緩解腹脹。

總而言之,海浮石丸的治療原理是多靶點、多層次的,通過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殺蟲解毒、活血通經等作用,達到治療「走馬疳」或緩解腹脹的目的。 不同版本的方劑組成略有差異,也反映出對同一病症的不同治療策略。 需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基於古籍記載及傳統中醫理論,現代醫學對「走馬疳」的認識和治療方法可能有所不同。

傳統服藥法


海浮石半錢,人中白半錢,麝香少許,雄黃1錢。
上為細末,以糯米粥和成膏,捻劑子扎在病處齒縫內。
瀝涎淨便效。凡用此藥,先須用槐杖子煎湯或荊芥湯、蔥白湯漱口,然後用之乃妙。用藥了,以紙條子封閉,貼藥齒縫,涎自然出,只3-4日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慎用。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腎損害。
  3. 本方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海浮石丸, 出處:《雞峰》卷二十四。 組成:海浮石半錢,人中白半錢,麝香少許,雄黃1錢。 主治:走馬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