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蛤丹

HAI HA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九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偏寒 (0.52)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胃經 20%
肺經 15%
脾經 10%
膀胱經 10%
心經 5%
肝經 5%
大腸經 5%
小腸經 5%
腎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海蛤丹方劑中加入文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其藥性與方劑其他藥物搭配,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適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瘡瘍腫毒等症。

二、軟堅散結:文蛤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可化解體內積聚的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對於因熱毒壅盛導致的瘰癧、癭瘤等病症,文蛤的加入可促進病竈消散,達到治療目的。

海蛤丹中包含輕粉,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輕粉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對於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目赤腫痛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海蛤丹本身也具備清熱解毒之效,二者相輔相成,增強治療效果。
  2. 利濕消腫:輕粉兼具利濕消腫之效,能將體內濕熱排出,減輕腫脹。海蛤丹中其他藥材如海蛤、牡蠣等,也有利濕消腫的作用,與輕粉相配合,更能有效消除濕熱所致的腫脹。

總而言之,輕粉在海蛤丹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相配合,協同發揮療效。

海蛤丹中含有滑石,主要是因為滑石具有以下特性:

  1.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味甘,能清熱利濕,化解體內濕熱,對於海蛤丹所治療的濕熱蘊結、小便不利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2. 利尿通淋: 滑石入膀胱經,能利尿通淋,促進尿液排出,有助於排出體內濕熱及毒素,緩解尿路感染、尿頻、尿痛等症狀。

此外,滑石還能滑利腸道,通便止瀉,對於濕熱導致的腹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滑石的加入,可以更好地發揮海蛤丹的清熱利濕、利尿通淋等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海蛤丹中加入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寒水石性寒,味甘淡,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止痛的功效。海蛤丹多用於治療熱證,如熱病煩渴、口舌生瘡、小便赤澀等,寒水石能有效清熱瀉火,緩解症狀。
  2. 制酸止痛: 寒水石能中和胃酸,緩解胃酸過多引起的疼痛。海蛤丹中常加入其他成分,如海蛤殼,也具有清熱利濕、制酸止痛的功效,寒水石與之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海蛤丹為一經典中藥方劑,其組成精妙,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尤以清熱解毒、化痰止咳見長。其中,玄精石為一重要成分,其性寒味鹹,歸肺、心包經,具有清熱降火、鎮驚安神之效。據《本草綱目》記載,玄精石能「治驚悸不安,療瘧疾,去風熱」。在海蛤丹中,玄精石與其他藥材如海蛤殼、礞石等相配,共同發揮清熱化痰、平肝熄風的作用,尤其適用於因肝火旺盛導致的頭暈目眩、咳嗽痰多等症狀。其寒涼之性可助於清除內熱,且因其質重而能下氣,故對於上焦熱盛所致的各種病證,有著獨特的療效。總體而言,玄精石在海蛤丹中的應用,彰顯了中醫藥理中藥物相互協同、增強療效的智慧。

海蛤丹中加入丁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止瀉功效: 丁香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嘔、溫腎助陽之功效。海蛤丹以治療腹瀉爲主,丁香加入其中可溫中散寒,止瀉止痛,與海蛤、牡蠣等藥材協同作用,增強止瀉效果。
  2. 緩解牡蠣寒性: 牡蠣性寒,味甘鹹,能收斂鎮靜。海蛤丹中加入丁香,可以中和牡蠣的寒性,防止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丁香的加入,既能增強方劑的止瀉功效,又能緩解牡蠣的寒性,使方劑更加平衡,藥效更佳。

主治功效


海蛤丹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雞峯普濟方》中收錄的海蛤丹,其組成藥物為:文蛤、輕粉、滑石、寒水石、玄精石、丁香(各一分)。主治「水氣」。 本方以清熱利水消腫為主,輔以解毒散結,針對水腫病症,從多個方面進行調理。

治療原理分析:

海蛤丹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利水消腫: 方中多味藥物均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文蛤能利水消腫、化痰軟堅;滑石清熱利尿,利水通淋;寒水石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玄精石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這些藥物協同作用,增強利水消腫的功效,從根本上解決水腫的病理基礎。

  • 清熱解毒: 水腫的形成,除了水液代謝異常外,也可能與體內濕熱毒邪有關。方中輕粉、寒水石、玄精石均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清除體內濕熱,從而減輕水腫症狀。

  • 散結: 某些水腫的發生可能與體內氣血運行不暢,痰濕凝滯有關。滑石具有散結解毒的功效,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排除痰濕,從而緩解水腫。

  • 緩和作用: 丁香性溫,具有溫中降逆、散寒止痛的功效,在清熱利水藥物的基礎上,可以平衡藥性,避免過度寒涼傷正,並兼顧溫中和胃,使藥力平和有效。

綜合分析,海蛤丹方劑通過清熱利水、解毒散結等多種作用機制,針對水腫病症,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治療。 方中藥物配伍精妙,相互協同,增強了藥效,使其成為治療水腫的有效方劑。 值得注意的是,古方中輕粉成分需謹慎使用,現代臨牀應用需參考現代藥理學和臨牀經驗,進行劑量調整和安全性評估。 本分析僅基於古籍記載和傳統中醫理論,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

傳統服藥法


海蛤1分,膩粉1分,青滑石1分,寒水石1分,玄精石1分,白丁香1分。
上藥滴水和為一塊子,以濕紙三重裹,用白麵包作球子,用煻灰火燒半日,球響為度,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第1日服3丸,第2日3服6丸,至第7日服7丸,方不加丸數,黑飴龍腦水送下。
忌食鹽、魚、濕面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久服。
  •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海蛤丹,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海蛤1分,膩粉1分,青滑石1分,寒水石1分,玄精石1分,白丁香1分。 主治:水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