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除根搽藥」方劑中使用「銅綠」,是基於其殺菌消炎的功效。
「銅綠」為鹼式碳酸銅,具有強烈的氧化作用,能抑制細菌生長,並能有效殺滅多種病菌,如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此外,銅綠還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能緩解局部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在「除根搽藥」方劑中使用銅綠,主要是利用其殺菌消炎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皮膚疾病的目的。
「除根搽藥」方劑中使用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燥濕殺蟲: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殺蟲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疹、癬、瘡瘍等皮膚病,有效抑制病菌生長,促進傷口癒合。
- 收斂止癢: 白礬具有收斂止癢的作用,可減輕皮膚瘙癢、疼痛,加速病竈癒合。
因此,白礬在「除根搽藥」方劑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皮膚病症,加速病竈癒合。
除根搽藥作為一種中藥外用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輕粉,這是由於輕粉具有特定的藥理特性和功效。輕粉,即硫酸鋅粉,主要用於殺菌消炎,能有效對抗皮膚上的真菌和細菌感染,從而加速傷口癒合。
在許多皮膚病的治療中,輕粉能降低皮膚炎症,減輕疼痛,並且具有乾燥潤滑的效果,能幫助改善不適感。其吸濕的特性可以防止患處過於潮濕,有助於保持乾燥環境,這對於某些慢性皮膚病的康復至關重要。此外,輕粉的使用經驗也很豐富,歷史悠久,許多文獻記載了它在中醫外治中的應用。
因此,在除根搽藥中添加輕粉,不僅提升了方劑的療效,還能針對各類皮膚問題提供有效的支持,使得患者得到更加全面的治療方案。這也是中醫藥在實踐中不斷驗證和調整的結果。
除根搽藥是一種傳統的中藥外用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為雄黃。雄黃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具有很強的抗菌和消腫功效。歷史上,中醫認為雄黃具有驅邪解毒的作用,常用於處理皮膚病、癤腫以及某些蟲咬引起的皮膚炎症。其獨特的化學特性使其在外用時,能有效抑制病原體的生長,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發炎反應。此外,雄黃在清熱解毒方面也表現出色,能夠緩解由內熱引起的症狀。
然而,由於雄黃中含有有限毒性,因此在使用時需注意劑量與用法,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醫師在選擇這一成分時,通常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權衡其療效與潛在風險,以確保療法的安全與有效性。總的來說,雄黃在除根搽藥中的使用,體現了中醫在治療疾病過程中,對於藥材特性與臨牀效果的深刻理解。
方劑「除根搽藥」中加入雞內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消積化滯: 雞內金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雞內金,可幫助消解積滯,改善因積食所引起的皮膚問題,例如濕疹、瘡瘍等。
- 活血化瘀: 雞內金還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更好地滲透皮膚,發揮藥效。
因此,雞內金在「除根搽藥」中,可起到消積化滯、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皮膚病症,促進傷口癒合。
方劑「除根搽藥」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麝香性溫,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止痛之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腫痛。對於外傷引起的疼痛、腫脹有顯著效果。
- 開竅透骨,拔毒生肌: 麝香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透骨之功,能迅速穿透肌膚,直達病竈,並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組織再生。
因此,麝香在「除根搽藥」中可起到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並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提高藥效。
方劑「除根搽藥」中使用「孩兒茶」,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 殺蟲止癢: 孩兒茶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效。對於外感濕熱、蟲毒引起的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狀,能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長,並消炎止癢。
- 收斂生肌: 孩兒茶亦具收斂生肌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對於外傷、皮膚潰瘍、濕疹等症,能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
綜上所述,「孩兒茶」在「除根搽藥」中,主要發揮其殺蟲止癢和收斂生肌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皮膚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除根搽藥」主要針對「繭唇久不癒者」,即唇部長期潰爛、結痂、反覆不癒之症。中醫認為,繭唇多因濕熱毒邪蘊結,或氣血瘀滯所致。方中強調「金銀烙鐵燙畢随將藥搽之」,顯示其治療方式結合了外科烙法(以高溫燙烙患處以祛腐生新)與外用藥物,目的在於「除根」——徹底清除病灶。後續「以平為度,後用生肌散」,表明此方先以祛腐、斂瘡為主,待瘡面平整後再轉為生肌收口,體現中醫「祛腐生新」的階段性治療思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解毒,殺蟲斂瘡
- 銅綠、雄黃:具強效解毒殺蟲之功,針對局部濕熱毒邪,抑制瘡面腐敗。
- 輕粉、枯礬:燥濕收斂,祛腐生肌,減少滲液,促進瘡面乾燥結痂。
- 孩兒茶:清熱止血、斂瘡生肌,兼緩和諸藥刺激性。
祛腐消堅,活血散結
- 莧菜灰(陰乾燒灰):古代常用植物灰於外治,取其燥濕收澀之性,助消解唇部厚痂。
- 雞內金:傳統認為能「消積滯」,此處或取其磨蝕之性,協助祛除局部增厚角化組織。
香竄通絡,助藥透達
- 麝香:辛香走竄,穿透力強,引諸藥深入病灶,同時活血散結,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調和劑型與輔助
- 麻油調搽:潤滑保護瘡面,緩解烙鐵燙後燥熱,亦助藥粉黏附。
- 甘草湯洗淨:利用甘草清熱解毒之性,清潔瘡面,為後續用藥鋪墊。
綜論
全方以「解毒祛腐」為核心,結合「燥濕收斂」「活血透絡」之力,針對繭唇久病入絡、濕毒膠結的病機。烙鐵燙烙後,趁熱用藥可增強藥物滲透,加速腐肉脫落。其組成體現「腐去則新生」的外科邏輯,屬「霸道」治法,適用於纏綿難癒之頑瘡。
傳統服藥法
莧菜(陰乾燒灰)3錢,銅綠2錢,枯礬2錢,輕粉1錢,雄黃1錢,雞內金2錢,麝香2分,孩兒茶2錢。
上為細末。
麻油調搽,明日再用,甘草湯洗淨,再烙如前,以平為度,後用生肌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外用,不可內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除根搽藥,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組成:莧菜(陰乾燒灰)3錢,銅綠2錢,枯礬2錢,輕粉1錢,雄黃1錢,雞內金2錢,麝香2分,孩兒茶2錢。 主治:繭唇久不癒者。金銀烙鐵燙畢隨將藥搽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