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應散

必應散

BI Y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産寶諸方》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2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肝經 14%
脾經 13%
心經 12%
胃經 10%
腎經 8%
大腸經 8%
膽經 4%
心包經 4%
三焦經 3%
肺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必應散中含有枳殼,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疏肝理氣,消食化積: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其性善於行氣,能疏肝解鬱,消除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滿、胃脘痞悶等症狀。同時,枳殼也能消食化積,對於食積停滯所致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也具有一定的療效。
  2. 降逆止嘔: 枳殼能降逆止嘔,對於胃氣上逆、嘔吐不止等症狀有一定緩解作用。其機制可能與其疏肝理氣,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有關。

因此,必應散中加入枳殼,旨在通過疏肝理氣、消食化積和降逆止嘔等功效,治療因肝氣鬱結、食積停滯、胃氣上逆等原因導致的胸悶、腹脹、嘔吐等症狀。

必應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必應散中常包含多種藥材,性質各異,甘草可以起到中和藥性、平衡藥力、減少副作用的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發揮療效。
  2. 補益脾氣: 甘草入脾經,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必應散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病症,甘草可以補益脾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進一步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必應散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 阿膠性溫,味甘,歸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潤燥止血的功效。必應散多用於治療因血虛所致的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貧血等症,阿膠的滋陰補血作用正好可以改善這些病症。
  2. 固本培元: 阿膠能改善血虛所致的體虛乏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起到固本培元的功效。同時,阿膠的潤燥止血作用也能緩解因血虛引起的陰虛燥咳等症狀,提高機體抵抗力。

必應散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氣固表: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之功效,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必應散多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自汗等症,黃耆的補氣作用有助於提升患者正氣,提高抵抗力,更有效地驅邪外出。
  2. 託毒生肌:黃耆亦有託毒生肌之效,對於皮膚潰瘍、瘡瘍等病症,能促進創面癒合,加速組織修復。必應散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使用,黃耆的託毒生肌作用有助於促進瘡瘍癒合,避免感染。

必應散中添加川芎,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活血化瘀: 川芎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的功效。對於女性經期不順、痛經等症狀,川芎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二、疏風止痛: 川芎亦可疏散風寒,對於風寒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川芎可以起到疏風止痛的作用。

因此,川芎在必應散中,可發揮活血化瘀、疏風止痛的功效,幫助改善女性經期不適、頭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必應散」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必應散主治「難産」,其組方主要針對産程不順、氣滯血瘀所致之難産。古籍記載其能調暢氣血、溫通行滯,助胎兒順利娩出。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延胡索(延胡)

    • 性味辛、苦、溫,歸肝、脾經。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擅治氣血瘀滯之痛證。
    • 於難産中可疏通胞宮氣血,緩解産程不暢之疼痛。
  2. 香附

    • 性味辛、微苦、微甘,歸肝、三焦經。
    • 疏肝解鬱、理氣調經,為「氣病之總司」。
    • 助延胡行氣解鬱,改善氣滯所致之産道不暢。
  3. 艾灰(艾葉炭)

    • 性味辛、苦、溫,歸肝、脾、腎經。
    • 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炭用增強溫通之效。
    • 溫暖胞宮,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寒凝血滯之難産。
  4. 當歸(歸身)

    • 性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
    •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為婦科要藥。
    • 養血潤燥,防産時血虛夾瘀,兼顧攻補。
  5. 砂仁

    • 性味辛、溫,歸脾、胃、腎經。
    • 化濕行氣、溫中止嘔,能醒脾開鬱。
    • 理脾胃氣滯,間接助胞宮氣機升降,利胎兒下行。
  6. 生薑

    • 性味辛、溫,歸肺、脾、胃經。
    • 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兼助藥力宣散。
    • 輔助艾灰溫通之力,並緩和藥性,防瘀滯寒凝。

整體配伍邏輯

  • 行氣活血:延胡、香附為核心,破除氣滯血瘀,針對難産主因。
  • 溫通胞宮:艾灰、生薑溫散寒凝,改善宮縮無力或寒凝血瘀。
  • 養血潤燥:當歸補血防耗傷,砂仁調和中焦,助氣血生化。
  • 協同增效:全方以辛溫為主,氣血兼顧,共奏「行氣化瘀、溫經催産」之效。

推論應用範圍

適用於「氣滯血瘀兼寒凝」型難産,症見産程延長、腹部脹痛拒按、面色青黯、舌暗或有瘀斑。若氣虛或血熱所致難産,則非本方所宜。

傳統服藥法


延胡、 香附、 艾灰、 歸身、 砂仁、生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瘧疾脫肛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必應散, 出處:《類證治裁》卷六。 組成:延胡、香附、艾灰、歸身、砂仁、生薑。 主治:五臟之邪乾心包致痛。

必應散, 出處:《女科百問》卷上。 組成:熟地、檳榔、陳皮、草果(去皮)、當歸、砂仁、甘草(炙)、柴胡各等分。 主治:久寒熱如瘧狀。

必應散, 出處:《産寶諸方》。 組成:枳殼4兩(去瓤,麸炒),甘草2兩(炙),阿膠2兩(炙),黃耆1分(細銼,蜜炙),川芎半兩(不見火)。 主治:安胎養氣,和血闢邪。主治:難産。

必應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黃牛角(角思)1枚(捶碎),白蛇蛻1條,豬牙皂角7挺,穿山甲1斤(70鱗),蝟皮1兩。 主治:五種腸風下血,外痔,內痔,脫肛,鼠奶痔,痔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