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嗅散

鼻嗅散

BI XI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1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肝經 33%
胃經 33%
心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鼻嗅散中加入雄黃,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解毒殺蟲之效。雄黃性溫,味辛,歸心、肺經,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之功效。對於鼻腔內因濕熱、蟲毒引起的鼻塞、鼻癢、流鼻涕等症狀,雄黃可通過其殺蟲解毒的特性,消滅鼻腔內病蟲,改善鼻腔環境,達到通鼻止癢的目的。同時,雄黃也能燥濕止癢,對於鼻腔內因濕氣引起的瘙癢症狀亦有良好效果。

鼻嗅散方劑中加入白酒,主要原因有二:

  1. 增強藥效: 白酒具有通竅、散寒、活血的作用,能幫助藥物更有效地穿透鼻腔黏膜,達到止鼻塞、通鼻竅的效果。白酒的揮發性也能夠將藥材的有效成分揮發,增強其穿透力。
  2. 調節藥性: 白酒可以調節藥材的寒熱燥濕等性質,使藥效更加溫和,避免過於寒涼或燥熱,更適合臨牀應用。

總之,白酒在鼻嗅散中起到增強藥效和調節藥性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鼻嗅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嘔吐,服藥不效者」,即針對服藥後仍無法緩解的嘔吐症狀,透過「鼻嗅」給藥,藉由嗅吸藥氣直達上焦,避開胃腸吸收障礙。此屬古代「外治取嚏」法之一,利用氣味辛烈之品刺激鼻竅,調動氣機升降,達到止嘔效果。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雄黃

    • 性味辛苦溫,有毒,歸肝、胃經,傳統多用於解毒殺蟲。其辛溫之性能「開竅醒神」,氣味濃烈可直衝鼻竅,刺激黏膜以激發陽氣。
    • 古代認為嘔吐多因「胃氣上逆」,雄黃的辛散之性可宣通滯氣,使氣機下行,尤適於寒濕或痰濁阻滯中焦所致的嘔逆。
  2. 酒煎

    • 酒性溫熱,能增強雄黃辛散之力,且揮發性成分隨熱氣上薰,利於藥氣透過鼻黏膜迅速吸收。
    • 酒亦能行藥勢,助藥力直達病所,與雄黃共奏「溫通止嘔」之效。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機理可能有三:

  1. 刺激反射:雄黃的辛辣氣味刺激鼻竅,通過迷走神經反射調節嘔吐中樞,抑制胃氣上逆。
  2. 溫通降逆:辛溫藥氣入肺,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肅降則胃氣隨之下降,嘔吐自止。
  3. 避開胃腸:對拒藥不納者,鼻嗅給藥繞過脾胃吸收障礙,屬「上病上治」思維。

四、潛在適用證型
推測此方更適於「寒濕鬱阻」或「痰濁上犯」之嘔吐,若因熱證或陰虛火旺者,恐非所宜。然古籍未明確辨證分型,用藥仍需進一步考證。

總結
鼻嗅散以簡峻之方,透過外治法治頑固嘔吐,體現古代「取嚏通陽」的急救智慧,其組方邏輯重在「氣藥相感」,利用辛溫藥性與酒之升散,逆向調節氣機升降。

傳統服藥法


雄黃2錢,酒1盞。
上煎至7分,急令嗅熱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鼻嗅散,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硫黃、乳香各等分。 主治:嘔吐,服藥不效者。

鼻嗅散,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雄黃2錢,酒1盞。 主治:嘔吐,服藥不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