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氣丸

順氣丸

SHUN Q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二十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6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肺經 20%
大腸經 20%
肝經 11%
胃經 10%
膽經 5%
三焦經 5%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胃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順氣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順氣丸旨在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食積不消等症狀,而木香的行氣止痛作用,可以幫助緩解氣機阻滯,暢通經絡,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健脾和胃: 木香除了行氣止痛之外,還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順氣丸治療的疾病往往伴隨脾胃虛弱,而木香可以促進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改善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進一步增強藥效。

順氣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理氣行滯: 橘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行氣解鬱、化痰止咳、健脾消食之功效。對於氣機鬱滯、胸悶氣短、食積腹脹等症狀,橘皮能疏通氣機,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順氣的效果。
  2. 燥濕化痰: 橘皮性溫燥,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滯、咳嗽痰多者,橘皮能使痰液稀釋,利於排出,有助於順暢呼吸。

因此,順氣丸中加入橘皮,可發揮理氣行滯、燥濕化痰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氣機鬱滯、胸悶氣短、咳嗽痰多等症狀,達到順氣的效果。

順氣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檳榔性溫,味辛,入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消積、止痛的功能。對於因氣滯血瘀、痰濁阻滯所引起的胸腹脹痛、胃脘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檳榔可以起到疏通氣機、緩解疼痛的作用。
  2. 消積導滯: 檳榔善於消食積、導滯氣,對於飲食積滯、食積不化所引起的腹脹、便祕等症狀,檳榔可以促進消化,幫助食物的消化吸收,達到通暢大便的目的。

總之,檳榔在順氣丸中起到行氣止痛、消積導滯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氣滯、食積等疾病的目的。

順氣丸中包含半夏曲,主要原因有二:

一、 燥濕化痰: 半夏曲性溫燥,能燥濕化痰,且其經過發酵製成,更增強了其燥濕之力。順氣丸旨在順氣化痰,而半夏曲可有效去除痰濕,使氣機通暢。

二、 降逆止嘔: 半夏曲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可緩解因痰濕阻滯所致的噁心嘔吐。順氣丸常用於治療痰阻氣滯所引起的胸悶氣短、咳嗽痰多、嘔吐等症狀,而半夏曲則可幫助緩解這些症狀。

順氣丸中加入紫蘇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解鬱:紫蘇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行氣解鬱、降逆止嘔的功效。其揮發油成分能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腹脹、嘔吐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止咳化痰:紫蘇子亦能宣肺止咳、化痰平喘。其富含的揮發油具有抗菌消炎、稀釋痰液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咳嗽、痰多等呼吸道疾病。

因此,順氣丸中加入紫蘇子,能發揮其行氣解鬱、止咳化痰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順氣止痛、消痰止咳的效果。

順氣丸中加入五靈脂,主要基於其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五靈脂性味辛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腹脹痛、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順氣丸主要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氣短、脘腹脹痛、噯氣呃逆等症狀,而五靈脂可以疏通氣機,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因此成為順氣丸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順氣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積聚疝瘕」,此為古代對氣滯、血瘀、痰濕凝聚所致病理產物的統稱。

  • 積聚:指氣血津液停滯成塊,固定不移(積)或游走不定(聚),多因氣機壅塞、痰瘀互結所致。
  • 疝瘕:泛指少腹疼痛、結塊或陰囊腫脹之症,常與寒濕凝滯、肝氣鬱結相關。

本方以「順氣」為名,核心在於疏瀉壅滯、通調氣機,破結消積。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分析

  1. 君藥:黑牽牛(黑丑)

    • 性味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 傳統功用:瀉下逐水、消痰滌飲、通利二便。其「頭末」(質輕者)偏行氣分,擅攻積導滯,尤能破氣結、消水腫。
    • 配伍邏輯:借其峻瀉之力,蕩滌腸胃積滯,開通氣機痞塞,使痰濕瘀血隨之而下,從根本上瓦解「積聚疝瘕」之有形實邪。
  2. 輔藥:蘿蔔(萊菔)

    • 生者辛涼,熟者甘平,歸肺、脾胃經。
    • 傳統功用:生用消食化痰,熟用下氣寬中。本方蒸製後取其「自然汁」,既可緩和黑丑之毒性,又能助其降氣化痰、消導積滯。
    • 配伍邏輯
      • 蘿蔔「剜空納藥」蒸熟,兼具炮製與輔助之效:一則減毒,二則借其辛散之性,助黑丑透達鬱結。
      • 蘿蔔汁「降氣化痰」,與黑丑協同化解痰濕瘀阻,亦防瀉下傷胃。
  3. 佐藥:白豆蔥(未明確品種,推測為白豆蔻或蔥白)

    • 若為白豆蔻:辛溫入脾胃,化濕行氣,可防黑丑寒涼傷中,兼能醒脾開鬱。
    • 若為蔥白:辛溫通陽,散寒解結,適合疝瘕兼寒凝者,助黑丑散結止痛。
    • 配伍邏輯:無論何者,均能溫通行氣,調和黑丑峻烈之性,並針對「疝瘕」之寒濕或氣滯病機,標本兼顧。

製法深意

  • 蒸製法:黑丑生用峻烈,經蘿蔔蒸製後毒性稍減,藥性趨於緩和,更適合久服「任意加減」。
  • 蘿蔔汁為丸:取其緩和調中之效,使全方瀉實不傷正,符合「積聚」漸消緩散的治療原則。

全方核心治療原理
以黑丑為主力,瀉下攻積、破氣逐水,直擊「積聚疝瘕」之實邪;輔以蘿蔔下氣消痰、白豆蔥溫中行滯,既協同增強理氣消積之效,又制約主藥毒性,形成「峻藥緩攻」之格局。適用於體實邪盛、氣滯痰瘀互結之證,通過通利二便、暢達氣機,使邪有出路。

傳統服藥法


黑牽牛1斤。
取頭末,用蘿蔔去頂蓋,剜令空,納藥末,不許納實,蓋頂紙封,蒸熟,取出藥末;將蘿蔔擂碎,取自然汁,加白豆蔥末二三錢,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任意加減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腳氣病大便秘結排尿困難心內膜炎心包炎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二尖瓣狹窄腎絲球腎炎化膿性關節炎大腸激擾綜合症全身性水腫忽冷忽熱多痰睪丸疼痛腫脹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順氣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七二。 組成:黑牽牛1斤。 主治:一切積氣,宿食不消。

順氣丸, 出處:《名家方選》。 組成:莪朮3錢,莎草根3錢,白朮2錢,生薑1錢,木香5錢。 主治:積聚疝瘕。

順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一。 組成:木香半兩,青橘皮(湯去白,焙乾)半兩,檳榔(銼)半兩,黑牽牛(炒)1兩半,鬱李仁1分,麻仁3分(别研入)。 主治:風毒流註,腳膝腫滿不消。

順氣丸, 出處:《雞峰》卷二十。 組成: 順氣丸(《雞峰》卷二十。)出處:《雞峰》卷二十。組成:黃牽牛10兩(炒,别搗,取粉6兩),木香1兩,青橘皮1兩,檳榔1兩,半夏曲1兩,紫蘇子半兩,五靈脂1兩半。主治:寬胸膈,行滯氣,消痰飲,爽神氣。 。 主治:寬胸膈,行滯氣,消痰飲,爽神氣。

順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 組成:防己1兩半,大黃2兩半,犀角(炙,鎊)1兩,訶黎勒皮1兩,牽牛子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葶藶(炒)1兩,海蛤1兩,芎藭1兩,乾地黃(焙)1兩,木通(銼)1兩,大戟1兩,桑根白皮(銼)1兩,陳橘皮(去白)1兩,防風(去叉)1兩,鬱李仁(去皮)1兩,木香1兩。 主治:水氣。

順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組成:木香2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人參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大戟(用河水煮,去皮,焙)1兩,鬱李仁半兩,麻仁半兩(與大戟、鬱李仁同别搗細,入藥內),甘遂(麸炒微煙生,覆于地上候冷,出火毒)1兩,大黃(銼,炒)2兩,訶黎勒皮半兩。 主治:通導大小便。主治:三焦約,不得小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