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礞石丸

QING MENG SH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胃經 15%
脾經 15%
大腸經 14%
肝經 13%
心經 8%
腎經 5%
膽經 2%
三焦經 2%
小腸經 2%
肺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青礞石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之效。其可化解痰濕,並能溫肺散寒,對於寒痰阻塞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青礞石丸主要用於治療痰濕凝滯所致的咳嗽、哮喘、胸悶等症狀。天南星的加入,可與青礞石、半夏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化痰止咳、平喘通竅之效。

青礞石丸方劑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化痰止咳的功效。青礞石丸主治痰熱內擾、上逆犯肺所致的咳嗽、嘔吐、胸悶等症,半夏可降逆氣,止嘔逆,與青礞石、石膏等藥物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2. 燥濕化痰: 半夏能燥濕化痰,而青礞石丸所治之痰多為痰熱壅盛,半夏可助於化解痰熱,使痰液易於排出,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效果。

青礞石丸方中含有皁莢,主要原因如下:

  1. 軟堅化痰: 皁莢性寒,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軟堅化痰、消積導滯之效。與青礞石、牡蠣等藥物合用,可增強其軟堅散結、化痰止咳之功效,適用於痰多、胸悶、腹脹等症狀。
  2. 引藥下行: 皁莢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引導藥物下行,使藥力直達病所,加強治療效果。

青礞石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解毒消腫: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效。青礞石丸以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為主,黃芩的加入可增強藥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2. 抑制細菌感染,促進傷口癒合:黃芩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感染,促進傷口癒合。青礞石丸主要用於治療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等病症,黃芩的加入可以預防感染,加速傷口癒合。

青礞石丸方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青礞石丸主治濕熱蘊結,而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可助青礞石清熱利濕,化解濕熱之邪,並促進水液代謝,消除水腫。
  2. 健脾益氣:茯苓亦有健脾益氣之效,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促進濕熱之邪排出,使治療效果更佳。

總而言之,茯苓在青礞石丸方中發揮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作用,與青礞石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利濕、化解濕熱的效果。

青礞石丸方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消食導滯:枳實味苦、性寒,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之效。青礞石丸主治痰熱阻肺,咳喘痰多等症,而枳實可助於疏肝理氣,使氣機暢達,利於痰液排出,配合青礞石清熱化痰,達到更佳的療效。
  2. 降逆止嘔,助消化:枳實能降逆止嘔,對於痰熱上逆、氣逆上衝所致的噁心嘔吐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同時,枳實還能促進消化,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避免痰熱壅滯於胃腸,進一步加重病情。

因此,青礞石丸中加入枳實,不僅可以增強其疏肝理氣、化痰止咳的功效,更能降逆止嘔,助消化,促進整體療效。

青礞石丸方中包含萊菔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消食導滯,降氣化痰:萊菔子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消食導滯、降氣化痰之功。青礞石丸主要用於治療痰熱壅肺,咳嗽氣喘,胸悶氣急等症,而萊菔子的加入有助於化解痰熱,促進氣機疏利,緩解胸悶氣急等不適。
  2. 配伍增效:萊菔子與青礞石、石膏等藥物配伍,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清熱化痰、降氣止咳的效果。例如,萊菔子與青礞石搭配,能有效消食導滯,降氣化痰,並改善氣喘、胸悶等症狀。

青礞石丸方劑中加入礞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化痰: 礞石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化痰、瀉火解毒之效。方劑中加入礞石,可有效清熱解毒,化解痰熱,緩解因熱痰阻肺所致的咳嗽、胸悶等症狀。
  2. 降逆止嘔: 礞石能降逆止嘔,對於因胃熱引起的嘔吐、泛酸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青礞石丸多用於治療熱痰阻肺、咳嗽痰多、胸悶氣喘、噁心嘔吐等症狀,加入礞石可協同其他藥物,增強降逆止嘔的功效。

青礞石丸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通便: 青礞石本身具有清熱瀉火之效,而芒硝則以其寒涼之性,能迅速瀉熱通便,並引導藥力下行,增強青礞石的清熱瀉火功效,共同達到治療熱結便祕的效果。
  2. 潤燥滑腸: 芒硝性滑,可潤燥滑腸,有助於軟化糞便,促進排泄,解決因燥熱導致的便祕問題。同時,芒硝還能抑制腸道內細菌的生長,進一步緩解便祕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介紹:青礞石丸

組成: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 萊菔子:消食化積、止咳化痰、降氣。
  • 芒硝: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
  • 天南星: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降氣、燥濕、利水消腫。
  • 枳實: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
  • 礞石:軟堅散結、活血化瘀、清熱利尿、化痰止咳。

主治功效:

小兒奶癖:指嬰兒對牛奶或乳製品不耐受,出現腹瀉、嘔吐、腹脹、哭鬧等症狀。

藥理作用:

  1. 消食化積、止咳化痰:萊菔子、半夏。
  2. 清熱利尿、瀉火:芒硝、黃芩。
  3. 理氣行氣、降逆化痰:枳實。
  4. 溫化寒痰、祛風除濕:天南星、皁莢。
  5. 利水消腫、健脾胃:茯苓。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3-6克,一日2-3次。

注意事項:

  1. 孕婦忌服。
  2. 天南星有毒,內服須謹慎,應嚴格按照醫囑服用。
  3.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總結:

青礞石丸是一種中藥方劑,由8味中藥組成,具有消食化積、止咳化痰、清熱利尿、瀉火、理氣行氣、降逆化痰、溫化寒痰、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健脾胃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小兒奶癖。

傳統服藥法


硫黃3錢,青礞石1錢半,五靈脂1錢半,鍋底墨1錢半,白丁香1錢(去土)。
上為末,米飯為丸,如綠豆大,捻作餅子。
每服30餅子,食前溫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身體消瘦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青礞石丸,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九。 組成:硫黃3錢,青礞石1錢半,五靈脂1錢半,鍋底墨1錢半,白丁香1錢(去土)。 主治:小兒奶癖。

青礞石丸, 出處:《醫學綱目》卷二十六。 組成:青礞石(消煅)5錢,半夏2兩,風化消2錢,陳皮7錢半,白朮1兩,茯苓7錢半,黃芩半兩。 主治:去痰。主治:痞痛,經絡中有痰。

青礞石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組成:青礞石1兩,木香1兩,乾薑1兩,京三棱(煨,切)半兩,枳殼(麸炒,去瓤)半兩,皂角(去皮,酥炙黃,去子)半兩,丁香半兩,巴豆2錢半(去殼,出盡油,取霜)。 主治:小兒臟腑積聚,脅肋脹硬,肌肉消瘦,不能飲食,應奶癖,食積。

青礞石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二。 組成: 青礞石丸(《丹溪心法》卷二。)出處:《丹溪心法》卷二。組成:南星2兩(切作片,用白礬末5錢,水浸1-2日,曬乾),半夏1兩(湯泡,切作片,以皂角水浸1日,曬乾),黃芩(薑汁炒)1兩,茯苓1兩,枳實(炒)1兩,法制消(用萊菔水煮化,去萊菔綿濾,令結入臘月牛膽內風化)5錢(或隻風化消亦可),礞石2兩(捶碎,焰消2兩,同入小砂罐內,瓦片蓋之,鐵線縛定,鹽泥固濟,曬乾,火煅紅,候冷取出)(一本礞石、南星各1兩,無枳實)。主治:清熱化痰燥濕。 。 主治:清熱化痰燥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