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砂散

辰砂散

CHEN SH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痘疹世醫心法》卷二十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5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肝經 14%
大腸經 14%
胃經 14%
心經 10%
脾經 10%
腎經 10%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辰砂散中包含硃砂,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古人認為心主神志,若心神不寧,則會出現心悸、失眠、煩躁等症狀。辰砂散中以硃砂為主藥,可有效鎮定心神,改善失眠等症狀。

二、 解毒消腫: 硃砂亦具解毒消腫之效,可治療外傷、瘡瘍、腫毒等。辰砂散中以硃砂配合其他藥物,可增強其解毒消腫之效,促進傷口癒合。

辰砂散中加入絲瓜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絲瓜蒂性寒,味甘,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辰砂散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尤其針對外感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利咽開音:絲瓜蒂具有利咽開音的功效,能緩解因熱毒上攻而導致的聲音嘶啞、咽喉乾燥等症狀。與辰砂散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可促進咽喉部位的炎症消退,恢復正常發聲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辰砂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痘疹初發熱2-3日,間有驚搐者」。痘疹(如天花、水痘等)初期,熱毒蘊於肺胃,若熱勢上攻、擾動肝風,可兼見驚惕抽搐。此時需清透熱毒,兼以鎮驚安神,防熱毒內陷。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滑石(1兩):

    • 性甘寒,主歸胃、膀胱經,善清暑熱、利水濕,導熱毒從小便出。於痘疹初起,可緩解熱邪夾濕滯留肌表之證。
  2. 寒水石(1兩):

    • 辛鹹大寒,清熱瀉火(尤善瀉胃實熱),兼解肌表之熱。與滑石協同,增強透發痘疹、解毒退熱之效。
  3. 甘草(1兩):

    • 甘平調和,既緩滑石、寒水石之寒峻,防傷脾胃;又能解毒利咽,輔助化解痘毒。
  4. 辰砂(5分):

    • 甘微寒,入心經,為重鎮安神要藥。少量用之,既清心火,又鎮肝風,針對熱極生風之驚搐。

配伍特點

  • 清透並行:滑石、寒水石清瀉內外之熱,使邪有出路(從小便、肌表透散)。
  • 標本兼治:以清熱為主,佐辰砂鎮驚治標,防熱毒內傳心肝。
  • 輕靈之劑:適合小兒體質,避苦燥傷陰,通過利濕、瀉熱、鎮驚,助痘疹順利透發。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立足於「熱毒發搐」之病機,非單純鎮驚,而是透過清熱解毒為主,從根本上解除驚搐之因(熱極動風)。井花水(甘寒清熱)或童便(鹹涼降火)送服,更增清熱涼血之效,契合小兒「陽常有餘」之體質特點。

傳統服藥法


滑石1兩,寒水石1兩,甘草1兩,辰砂5分。
上為末。
每服2錢,井花水或童便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四肢抽搐口乾口渴多痰心情煩燥心胸煩熱身體發低熱手指緊繃難以伸直腹內有腫塊

相同名稱方劑


辰砂散, 出處:《活人心統》卷一。 組成:滑石1兩,寒水石1兩,甘草1兩,辰砂5分。 主治:傷寒內熱不解,心煩恍惚,小便赤色,煩渴。

辰砂散, 出處:《痘疹世醫心法》卷二十三。 組成:好辰砂1錢,絲瓜近蒂3寸(連子燒灰存性)。 主治:發痘、預解痘毒。主治:小兒痘疹初發熱2-3日,間有驚搐者。

辰砂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九引《吉氏家傳》。 組成:蛇黃1個(火內煅,醋淬,用1錢爲末),白雞糞1錢,鼠屎1錢,白丁香1錢(燒爲末)。 主治:小兒慢驚風,喉內有涎。

辰砂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四。 組成:朱砂1兩,鬱金1兩,全蠍1兩,雄黃1兩,僵蠶1兩,白附子1兩,甘草1兩,腦子1錢,麝香1錢。 主治:小兒驚熱發搐,卧睡不安。

辰砂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五引《保生》。 組成:大附子1枚(重9錢,上者,生用,去皮臍),天南星2錢(生用),半夏(沸湯洗7次)2錢,白附子1錢半,朱砂2錢(研,水飛),麝香1錢(研)。 主治:小兒慢驚風,身冷,瘛瘲昏困。

辰砂散, 出處:《蘇沈良方》卷二。 組成:辰砂1兩(須光明有牆壁者),酸棗仁(微炒)半兩,乳香(光瑩者)半兩。 主治:化痰定驚。主治:風邪諸痛,狂言妄走,精神恍惚,思慮迷亂,乍歌乍哭,飲食失常,疾發僕地,吐沫戴目,魂魄不守,醫禁無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